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此人本是不學無術的川將,卻因杜甫的一首詩留名後世,福耶?禍耶?

杜甫寫詩諷諫,罵人不帶髒字,後兩句膾炙人口,常被用來讚美!此人本是蜀中武夫,卻因杜甫的一首諷刺詩名留後世,福耶禍耶?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文學的力量是巨大的,無論是小說還是傳奇,讓不熟知歷史的普通人,記住了歷史上許多“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比如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包文拯之類的半神人傑,再有千古無二楚霸王、義薄雲天關雲長、雙鐧無敵秦叔寶之類的諸路豪傑,還有花木蘭、穆桂英、羅成、薛丁山之類的虛擬英雄,無不為人津津樂道。

還有些普通人,也因為某位文學大家的一首詩或文,而成為後世之人“過目不忘”的歷史名人。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例子,當是偶然結識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安徽人汪倫了。

李白的一首《贈汪倫》,因曾入選中小學教材,而人人能出口成誦: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是歙州黟縣(今安徽黃山市黃山)一個熱愛詩歌的普通百姓(有人說他在開元間曾為涇縣令),後全家移居涇縣桃花潭畔。唐朝天寶年間,李白曾多次遊歷安徽,途經涇縣時,受到汪倫的熱情接待。臨別時,李白揮毫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贈別詩。

宋本《李太白文集》在《贈汪倫》一詩的題下有注:“白遊涇縣桃花潭,村人汪倫常醞美酒以待白。倫之裔孫至今寶其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看不見、摸不著的友情,李白用一潭深水結描摹得生動形象,“情深似海”一詞,恐也是化而用之吧? 而汪倫,也因此名留千古,婦孺皆知。

因為李白的詩,汪倫留下了好客之名。杜甫也曾寫過一首贈人詩,詩人的主人公是位寄身行伍的武夫,那名聲卻就有點尷尬了。

說起杜甫的那首贈人詩,大家也並不陌生,詩的後兩句也是後世引用率非常高的千古名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兩句詩就是出自杜甫最為人稱道的七絕《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此詩創作於杜甫寓居成都期間。說起杜甫與成都結緣,這還要“得益於”其仕途的艱難。

杜甫雖然滿腹錦繡,但是,仕途一直坎坷不順,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年已43歲的杜甫才獲授河西尉。做個小小的河西尉,並非杜甫所願,所以才生髮了“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慨嘆。不久,朝廷改任其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杜甫上任沒多久,當年的十一月,安史之亂就爆發了,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是為肅宗。

沒能跟上兩帝步伐的杜甫,不幸為叛軍俘虜,被押往長安。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相比於官高位顯的王維,他是享有“自由”的。郭子儀兵監長安,杜甫冒險逃出長安,投奔移軍鳳翔(今陝西寶雞)的新皇帝、唐肅宗李亨。

忠臣迴歸,新皇帝得有所表示啊,所以,至德二載(757年)五月十六日,杜甫被授為左拾遺,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高官職的,所以,後世稱其為“杜拾遺”。

但是,杜甫的性格耿直,很不適合在皇帝身邊混,一不小心又把李亨給惹惱了,被貶華州(今華縣)司功參軍,遠離權力中心。

杜甫對官場漸生厭倦,於乾元二年(759年)棄官入川,投奔時為節度使的好友嚴武。年已47歲的杜甫選擇暫居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這就是後人們所熟知的“杜甫草堂”。

後來,杜甫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參與蜀中軍政之事,所以,與蜀中各方勢力的交往仍然十分頻繁。

當時,成都尹崔光遠有個部將名叫花敬定,打仗有一套,上元二年(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叛亂,兵襲東川節度使李奐於綿州,自稱梁王。花敬定率部攻克綿州,斬殺偽梁王段子璋,立下大功。

花敬定是行伍出身,不學無術,為人乖戾,尤其是攻克錦州後,居功自傲,驕恣不法,縱兵大掠,甚至斷婦人手腕,以掠取金釧,其暴行為人不齒。

班師回城後,又頻頻在府中擺宴慶功,歌舞通宵,杜甫也曾被邀入會。杜甫《贈花卿》中的花卿,就是這位居功自傲的花敬定。

花卿之“卿”,是當時對地位、年輩較低的人一種客氣的稱呼。關於花卿即為花敬定之說,有杜甫的另一首詩可以佐證,那就是《戲作花卿歌》:

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用如快鶻風火生,見賊唯多身始輕。

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章髑髏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連剛剛學語的小兒都知其名,可見其威名之盛。能讓小兒記住威名的,歷史上並不止花敬定一位,早在三國時期的江東,就流傳有“張遼止啼”的故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大帝孫權帶領十萬大軍及一眾東吳名圍攻合肥。孤立無援的曹魏守將張遼,決定在孫權圍城未果之際,率領800壯士主動出擊突圍。

是日晨,張遼披甲持戟,一邊大聲呼喊著自己的名號,衝入東吳的營壘,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一時驚慌失措,“走登高冢”拼命奔逃……

張遼突出重圍之後,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圍的將士們,再次衝進入東吳十萬大軍。猛將眾多的東吳軍隊都無法擋住張遼,最終,被張遼擊破而敗走。

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來嚇唬小孩們。

事見《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感受到花敬定的殺伐之重。只是,這首詩,明著的頌讚花敬定的英勇神武,其實是有“送瘟神”之意——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花卿雖然勇猛剽悍,平賊有功,但是平賊之後,不當留蜀滋亂,還是去他該去的地方才好。

《戲作花卿歌》這種明褒暗貶的寫法,《贈花卿》也是一以貫之的。《贈花卿》明著是寫花府歌舞之美妙,其實是暗含諷諫之意的。

要知道,在封建時代,什麼人該唱什麼歌,是有明確規定的。中國文化自古以來一直被譽為禮樂文化,禮與樂有密切關係,《樂經》曾為六經之一的地位,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里,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

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其中明確規定:“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

唐朝的這些樂制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但是,花敬定卻不管這樣,什麼歌都敢唱。花敬定目無朝廷法度,僭用天子音樂,標準的目無君上的狂妄之輩。

面對花敬定如此作派,杜甫實在看不下去,又不好明言,但又不吐不快。誠如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所說:“(花卿)蜀之勇將也,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於是乎, 便寫下《贈花卿》一詩,以詩諷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詩中的“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本意為絃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紛紛”意為繁多而雜亂,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首二句的意思是,“美妙樂曲日夜不停,飄散在錦城上空,盪漾在錦江波上,升騰在白雲之間”。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的“天上”是個雙關語,虛指天宮,實指皇宮。“幾回聞”本意是聽到幾回。文中的意思是說人間很少聽到。

末二句的意思是,“如此美妙音樂只應天上仙人享用,世間百姓一生能聽幾回”?

全詩四句,明白如話,很容易理解。但是,關於此詩的主題,歷來卻有爭論,有人認為,它純粹為讚美樂曲而寫,並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同,它表面上看是在讚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主流聲音,還是偏向後者。

耐人尋味的是,該詩說是語含諷刺,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怒目金剛式的指摘,而是採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

全詩柔中有剛,綿裡藏針,寓諷於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處。

從字面上看,它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正因為如此,後世之人才習慣性地將“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當作非常形象的讚譽語了。

花敬定因為杜甫的這首詩而留名後世,但是,卻不是什麼好名聲,這樣的“名留青史”,是福是禍,是得是失,於他而言,已毫無意義了。只是,杜甫用短短的28個字,將一段血腥往事定格在歷史的天空,後世之人才有機會仰望與沉思。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