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父子兩代書店老闆32年不賣教輔書“只為掙快錢的書,價值不大”

9月8日下午5時許,一輛快遞公司的收件車,駛入湖北出版文化城圖書批發市場,將市場內20多家書店的外送包裹集中運走。與其他書店或多或少都會售賣教輔書不同,文喬書店當天的500多個包裹、近千本書,沒有一本教輔書。

從1990年至今,張厚玖、張睿父子先後執掌書店,共同堅守著不賣教輔書的經營理念,也曾經因此被人嘲笑過。父子倆希望堅持人文社科圖書特色,給更多人帶去精神食糧。

教輔書中發掘“第一桶金”

“書店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教輔書上掘到的,但我們只做了2年。”73歲的書店創始人張厚玖回憶說。他已經退休多年,平時會抽空來店裡轉轉。

張厚玖生於蔡甸農村,父母都是文盲。因家境貧寒,少時的張厚玖經常週一帶一罐子醃菜去學校,一直吃到週六回家。醃菜變質後會長一層白毛,“去掉這層白毛後繼續吃”。艱苦的求學經歷讓張厚玖從小懂得知識的珍貴。

1977年恢復高考後,張厚玖考上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科研機構工作,妻子文喬在一所中學做後勤燒水工。

1988年,文喬書店正式創辦,定位為社科書店,文喬負責書店管理,張厚玖做顧問。

書店創立之初,遲遲難以開啟市場,張厚玖想出一個辦法:每個省的省會城市都有各級中學、教育局和教研室,他逐一去信,自薦教輔書,“當時也不知道每個城市有多少中學,就將收件單位從一中寫到五十中,最後總共發出一萬封信”。

陸續有學校收到信後聯絡他們,並下了訂單,“大概拿到1萬多元的訂單,掙了幾千元,心裡很激動,當時月工資也就幾十元。”書店也因此站穩了腳跟。

為了擴大市場,張厚玖託外地的朋友和客戶代買當地的電話黃頁,更為精準地聯絡學校銷售教輔書。同時他主動出擊,參加各地的圖書展銷會,教輔書的生意一度紅紅火火,“當時曾有一本初中教輔書在全國賣出幾萬本”。

賣更有價值的書

1990年,在教輔書生意正紅火時,張厚玖決定退出這個領域,集中精力銷售人文社科類圖書。

“那些書很大一部分都是隻為掙快錢的書,價值不大。”張厚玖自己組織編寫過教材,看到不少人為逐利粗製濫造教輔書,他感到很失望,“掙了錢要能睡得著覺”。

張厚玖自己是愛書之人,選書也非常講究。他店裡賣的都是文史哲、藝術等領域的書籍,有《大國悲劇》這樣熱銷的書籍,也有《李鏡池周易著作全集》《常熟翁氏藏書志》等較為冷僻的圖書,每本書都是他自己淘回來的。

每年1月和8月,他會兩次到外地參加全國性的圖書交易會,每次要花上兩三天。很多人文社科類書籍不太好賣,他進貨全靠經驗,“有些書甚至可以精準到哪些顧客會買”。

靠著他的努力,文喬書店逐漸打響口碑,2005年成為全國古籍出版社聯合體特約經銷店,“獲得這一資格的民營書店,全國只有9家”。很多顧客堅持二三十年在店裡購書,文喬書店搬到哪裡,就追隨到哪裡。

除人文社科圖書外,文喬書店還銷售一些大專院校的教材。憑藉著這種經營模式,書店頑強活了下來,張厚玖退休前,書店經營的書籍種類達到3000多種,還在天貓上開了網店。

父子共同堅守原則

2016年,張厚玖的兒子張睿開始逐步接手書店。他是一名80後,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也曾自己創業。兩人在經營理念上有些分歧,張厚玖認為是“代溝”。“不管有沒有代溝,但‘不賣教輔書’這點上我們是一致的。”張睿說。

接手第一步,張睿將圖書種類從3000多種擴大到現在的1。2萬種。“現在我們在網際網路上銷售的比重佔到了60%,直接面對無數潛在顧客,每種圖書都會有市場。”與父親不同,張睿要求出版社只要有新書出版,就要第一時間告知自己,便於下單進貨。

雖然新增加了近萬種圖書,卻沒有一種是教輔書。“其實我們如果想進入(教輔書市場),非常簡單。”張睿說,他們常年保持合作的出版社有百餘家,幾乎每家都會出一些教輔書,但他從沒下過單。“只要我們不主動開口,出版社也不會向我們推銷,這已經成了我們之間的默契。”

今年4月,一家外地出版社給書店寄來了一些新出的兒童繪本,希望他們能代為銷售。考慮到日後合作,張睿收下了書,“肯定不會賣,先放在店裡,等到年底了再退回去”。

張睿告訴記者,目前教輔書更好賣,利潤也不錯,但他依然不會去賣,他也和父親當年一樣被不少人認為“傻”。

張睿說,自己堅持不賣教輔書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受父親影響,即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還是要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其次精力不足,“不想為了掙錢丟掉了自己的特色”。

【來源:環球網資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