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甜味中秋

中秋又至,朗朗月光下,品茗酌酒,吟詩作賦,自古是文人志士的一大樂趣,寫下許多詩詞佳作,諸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借景抒情,引起無數人共鳴。

月光是柔情的,中秋的月光更富有詩情畫意。在“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日子裡,一輪中秋圓月,牽掛著天下人的心腸。我小時候生活在豫北農村,父親在百里之外的煤礦工作,中秋節父親回來,全家就團圓了,沒有感受到團圓的不易。我們姐弟五人長大後,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一年到頭各自忙碌,聚少離多,隨著年齡增長,越發覺得團圓的美好,也越發感受到團圓的不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夜,一家人遙望月光,相互思念,相互牽掛,透過電波相互問候,也算是一種月光下的團圓。

“餅兒圓與月兒如,更兆嘉祥食有餘。”月餅是中秋節的特色美食,圓圓的月餅顯然是團圓的象徵。我的兒時,月餅在農村還是“稀罕物”。過中秋節,村裡人買不起月餅,各家都要蒸制農家月餅。圓餅面片上撒一層白糖或紅糖,其上再壓一個圓餅面片,轉圈兒捏出花邊,將兩個圓餅面片密封起來。母親的手很巧,猶如給圓餅鑲上一圈項鍊。蒸熟出籠後的農家月餅圓乎乎、白生生,披著一層芝麻粒,像是滿天繁星點亮中秋月夜。

月光下,母親將農家月餅切成七塊,一家人盡情分享團圓美食。我拿起月餅,仰望圓圓的秋月,想起了小學課本里的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感覺秋月似玉盤,農家月餅也如玉盤。“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此時,衝著中秋圓月,猛咬一口月餅,還未細細咀嚼,甘甜味已沁入心底,像是品嚐到了月亮的滋味,幸福的感覺頃刻湧上心頭。

幸福的美味裡,並非只有月餅,還可以吃到煮玉米、煮毛豆、煮花生,不加一點佐料,天然、淳樸的香甜味,更是增添了中秋團圓祥和之情。我到城裡工作後,看到一年四季都有賣煮玉米、煮毛豆、煮花生的商販,很是納悶:過了中秋節,怎麼還能吃到這些?玉米、毛豆、花生尚未完全成熟,就被採摘放在冷庫裡,多可惜呀!多浪費糧食呀!看著我的納悶和憐惜之情,同事笑著說:“你算算賬,怎麼賣的錢多?”當然不用細算,我知道煮玉米、煮毛豆、煮花生賣的錢多。只是在我的記憶裡,糧食成熟後才是寶貴的“口糧”,那些秋收時仍未成熟的嫩玉米、嫩毛豆、嫩花生,人們才捨得煮熟解饞。正好趕上中秋節,自然成了一道節日裡的團圓美食。

“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我家院子裡有一棵棗樹,到了中秋節,一樹紅棗也是團圓的美味。我喜歡舉一根長竹竿打過去,“嘩啦”落滿一地紅棗,抓一顆嚼在嘴裡,滿口都是酸甜味。母親將紅棗與新磨的玉米黃面攪和在一起,蒸成紅棗窩頭,新黃面的香甜與紅棗的酸甜融合在一起,那種鮮美的滋味,只有中秋時節才能品嚐到。

這棵棗樹與我的年齡差不多,經過四十多年的風雨洗禮,樹冠長得像是一把大傘,遮擋住半個院子,驅趕走夏日酷熱,樹下成了燒火做飯的好地方。柴火灶的裊裊炊煙穿過棗樹枝葉,將蟲害燻得無影無蹤,棗樹越發顯得旺盛。

今年的中秋節還未到,紅棗已經綴滿枝頭。母親用竹竿打下低處的紅棗,分給街坊鄰居嚐鮮。週末,我回到家,踩著木梯摘下高處的紅棗,兒子咬一口紅棗,高興地說:“又脆又甜!”我猛然覺得,這是家味的傳承,心裡頓時感覺暖暖的,甜甜的……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又是一年中秋至,團圓的味道已經瀰漫開來,不僅有佳餚的美味,更有期盼的滋味,人們期盼像中秋月圓那樣,生活圓圓滿滿、甜甜蜜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