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光明網評論員:村裡的新農人,來了還要留得住

本文轉自:光明網

閱讀提示

】“新農人”回鄉,站穩腳跟有多難?

光明網評論員

:如果說,過去大部分年輕人以跳出農門為奮鬥目標之一的話,近年來,跳回農門正在成為新時尚。有的人放棄城市的工作,跨界回農村開社群生態農場;有的博士高材生回到農村,樂此不疲幹起了養殖;市面上那些土而奇、小而美的農副產品品牌,十有八九背後有“高人”在運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農人。

新農人,不同於傳統農民,也異於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多是從城市迴流農村的新群體。在迴流之前,他們或許已有一定的職業積累或是剛走出高校校門的大學生,但基本都具備新理念新思維,掌握了新技術新網路,更重要的是,對農業農村所蘊含的成長成才機遇高度認同,也因此獨闢蹊徑,回到農村進行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活動。農業農村部2019年釋出的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人員已達850萬人。雖然該規模不完全等同於新農人群體數量,但由此估計,後者的規模也不可小覷。

新農人緣何時興並壯大?從宏觀層面來說,當前中國農業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的新階段,對農業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是題中之義,繼而提出最佳化資源配置、面向市場需求擴大生產等要求。這為瞄準農業新業態的新農人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空間。與此同時,無論是鄉村振興戰略還是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等激勵政策等,都促進了新農人返鄉創業熱情的釋放。而資訊科技的發展普及、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多元個性消費方式的形成等,也都為農村再創業這件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來自外部世界的新農人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攪動了原有的農村生產環境和格局,產生了一定的鯰魚效應。他們帶來了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和運營理念,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空間,豐富並拓展了農村經濟業態,重新形塑了農業本身及農產品的形象與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很難說,農村現在早已司空見慣的網路直播、線上銷售、品牌營銷等與這股新勢力的入局不無關係,至少這股新勢力加速了這些創新的擴散和使用。

新農人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同樣不容忽視的是,這些有志於在農村創新創業的人群,雖然心懷滿腔激情和美好理想,但在現實中,融入農村社會網路,啟用產業網路並沒有那麼容易。不少人雖然在物理意義上返鄉回鄉了,但在社會關係上仍是“異鄉人”。正如不少調研所顯示的,新農人不瞭解農村,不知道如何與農民打交道,難以有效嵌入當地產業網路開展分工合作。農業生產經營本身就具有弱質性,投入回報期長、風險大,而這些困難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創業創新成本,已成為關係其成敗去留的關鍵。

既然選擇了農村來安放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新農人當然需要自我補齊短板,加強這方面的自我能力建設。同時,地方政府也需儘可能降低新農人在融入當地社會關係網路和產業網路方面的成本,為該群體與村民、上下游企業、相關政府部門合作提供便利渠道和平臺,為各種層面的供需資訊匹配創造條件。更為根本地說,有必要圍繞此需求,因地制宜,構建並完善鄉村人才支撐及振興機制。

比如,不少新農人在媒體採訪中提到,希望能多一些行業培訓、企業合作、人才交流等的機會及平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希望自己作為一個新的節點能順暢加入到龐大的原有網路中,讓這些網路中蘊藏的資訊、資金、人力等多種資源,支撐並促進自身發展。

我們樂見更多逆襲成功的新農人創業故事,希望那些有幸走進輿論場的,不只是“倖存者偏差”下的幸運兒,而是更多同樣故事中的代表之一二。時代呼喚更多新農人,正視他們的發展需求及困境,引導並營造支撐他們發展的大小環境,相關主體當投以應有的關注並精心籌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