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透過數字技術拉近人和文物的距離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薇)

從事文化遺產保護20年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一直關注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技術問題。他注意到,數字化的手段可以很好地連結文物和年輕人,成為傳統文化“出圈”的重要路徑。今年全國兩會,他建議相關部門推進文博行業深度數字化,實現文物活態化傳承。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部門提出,以高新技術、數字技術來加強文博保護和傳承,我國文物事業得到很大發展,文物儲存狀況持續改善,文物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博物館事業高速發展,文物和博物館的數字化程序持續推進,也帶動了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向縱深拓展。

白庚勝提到,比如騰訊集團與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院進行深入的合作,推行了“MKR工程”,幫助博物館做文博的浸透式展覽。浸透式展覽已經不只是簡單的文物展覽展示,其透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進入了整個文物的鏈條保護,讓文物得到了廣泛的、深度的保護和傳承。

但是,我國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亟待提升,考古在實證中華文明史和文化研究方面的作用亟待強化,文物保護利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當前文博行業乃至全球都在研究的前沿課題。

因此,白庚勝建議,要進一步打造文博新基建,運用雲、AI、二維及三維影像等科技手段,推進從展示、傳播環節的數字化,走向文物採集、修復、儲存、服務、研究、管理等各環節的深度數字化,構建文博行業“全生命鏈條”的數字化。支援數字文物資源向社會開放,加快制定文物數字化標準規範體系,支援文博機構、企業和行業組織共同建立文物數字化標準規範體系,並將標準化的數字化技術在文博行業推廣複製。

“年輕人是數字技術的掌握者,因此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更好地拉近年輕人和文物的距離,讓他們重回歷史的深處,深度理解中華民族潛在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白庚勝說,過去歷史文化的傳承,只能透過校外的讀物等單一的方式進行,但現在卻可以沉浸式地欣賞文物,讓青少年可以從文物細節、工藝、修復等領域全方位欣賞文物的全貌。年輕人喜歡文物,文物才有生命力。

責編:史健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