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雙城記》:你怎樣面對愛恨,就擁有怎樣的人生

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經說:“所有的文學都在說一件事,那就是人生有多苦。”

然而,並非所有的苦難,都源於艱苦的生存環境和惡劣的外部條件。

有時候,人性中的劣根性,遠比生活裡的洪水猛獸更加可怕。

這一點,在狄更斯的代表作《雙城記》中,就得到了完美印證。

小說裡,狄更斯藉由兩代貴族與平民間的情仇愛恨,透過一段在冤冤相報中兩敗俱傷,又在飲恨化怨中彼此成全的故事,毫不掩飾地揭露了人性的“惡”,也毫不吝嗇地讚美了人性的“善”。

高爾基在看過狄更斯的作品後說:“他的作品不僅反映現實,而且還盡力改變了現實。”

如今160多年過去了,《雙城記》中對人性的刻畫仍舊纖毫畢現,狄更斯筆下的惡人更是從未消失。

權力是一面鏡子,照出人性中的惡

1757年,法國巴黎。

年輕醫生馬內特在街邊散步時,突然被厄弗裡蒙侯爵兄弟強迫出診。

當他來到侯爵府邸,卻只見到一位苟延殘喘的農婦和一名氣息奄奄的少年。

從少年口中,馬內特醫生得知了真相。

原來,姐弟倆本是侯爵家的傭人。

但侯爵兄弟二人卻為了片刻的淫樂,在將農婦的丈夫殘害至死後,強行霸佔了農婦。

少年不忍看到姐姐被凌辱,不顧一切地拿劍衝進屋內。

奈何雙方力量太過懸殊,少年很快便身負重傷倒地不起。

最終,醫生拼盡全力,也沒能挽回姐弟倆的性命。

然而,這一切對厄弗裡蒙侯爵兄弟來說,不過只是損失了一對傭人。

為了保全家族的聲譽,侯爵兄弟打算用重金收買醫生,讓他別把這件事給說出去,可醫生並沒有收下這筆錢。

回到家後,馬內特醫生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他決定向朝廷告發厄弗裡蒙侯爵兄弟的惡行。

可沒想到,侯爵兄弟黑手遮天。

他們不但將告發信攔截下來,還動用權力將醫生關進了巴士底獄,監禁他十八年之久。

兩年後,醫生的妻子更是在極度悲傷中不幸去世。

就這樣,侯爵兄弟僅僅為了一時的淫樂,就讓兩個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支離破碎。

常言道:“世上強欺弱,人間醉勝醒。”

侯爵兄弟一連串傷天害理的行為背後,正是人性中“倚強凌弱”的畸形心態在作祟。

但令人膽顫的是,即使生活在百年之後的我們,身邊仍隨處可見這樣的惡人:

有人仗著身強力壯,蠻橫地用武力欺負身邊的弱小者;

有人仗著自己人多勢眾,肆無忌憚地合夥侵害他人權益;

也有人仗著財富或身份上的優勢,對各方面條件都不如自己的人尖酸刻薄……

說到底,權力就像一把雙刃劍。

心存善念的人,會把它轉變成資源幫扶身邊的弱者;而內心邪惡之人,則會把它當成欺壓弱者的資本,讓其成為一把傷人於無形的刀。

很多時候,人性是複雜的,天使和惡魔往往只在一念間。

一個人一旦失去內心的悲憫,便很容易在弱者面前失去心智,在倚強凌弱的“快感”中步步墜向深淵。

站在仇恨中央,四周全是深淵

書中的德法耶太太,是個既可憐又可恨的人物。

她是被侯爵兄弟迫害的農婦一家當中,唯一的倖存者。

但這位命運悽慘的可憐人,卻在遭遇不幸後,因深深的仇恨變得麻木、冷血而又殘忍。

為了報滅家之仇,她處心積慮地等待著。

32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

昔日被壓迫的貧民,翻身成為了主人;而曾經作惡多端的貴族,則一個個被押上斷頭臺。

當初殺害農婦一家的侯爵兄弟,也被一位痛失兒子的農夫暗殺,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但德法耶太太內心的仇恨,並沒有隨著侯爵兄弟的相繼離世而熄滅。

她偏執地認為,所有與貴族有瓜葛的人物,都應該被處死。

其中,就包括一個名叫達內爾的年輕人,他正是侯爵的侄子。

然而,儘管達內爾身上繼承了貴族的血脈,但他從未與侯爵兄弟同流合汙。

他同情底層百姓,不僅在厄弗裡蒙侯爵兄弟死後拒絕繼承家產,還透過手中的貴族特權,全力幫助貧民減輕生活負擔。

但內心早已被仇恨填滿的德法耶太太,絲毫沒有考慮這些。

為了復仇,她甚至將槍口對準侯爵家無辜的僕人,並以其生命為威脅,迫使達內爾從倫敦趕回巴黎接受審判。

在將達內爾送進監獄後,她仍然不肯罷休,拿著手槍就要把達內爾的妻子和孩子也趕盡殺絕。

不料在雙方拼搶過程中手槍走火,倒下的卻是她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是指人在受到他人的傷害後,往往會將怒火遷移到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就像小說中的德法耶太太,因曾遭受過貴族的迫害,於是在翻身後變本加厲地想要報復達內爾和他的家人。

結果她也從一個可憐的受害者,逐漸淪為一名麻木不仁的施害者。

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生活中,對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我們當然有權利選擇不原諒。

但過度的仇恨,非但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還會讓我們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迴圈,最終把自己逼上絕路。

就像陳年的傷,反覆撕扯,只會日漸潰爛;不去觸碰,才能癒合得更快。

放過別人,也是在放過自己

1975年,馬內特醫生在遭遇了人生中最漫長的牢獄之災後,終於刑滿釋放。

他的女兒露西,專程從倫敦趕回巴黎接他。

但長期的監禁和折磨,早已讓他從風華正茂,變成一位滿天白髮、神志不清的老人。

幸而在返回英國的路上,父女倆邂逅了一位名叫達內爾的年輕人。

在達內爾和女兒露西的悉心照料下,醫生漸漸恢復了神志,也想起了之前諸多事情,但他仍會在某些時刻突然變得癲狂。

漫長的旅途中,父女倆還幫達內爾擺脫了一場官司的糾纏。

也正是在這互幫互助間,女兒露西和達內爾互相被對方的人格所打動,深深愛上了對方。

然而,就在兩人訂婚前夕,達內爾卻突然向馬內特醫生坦白,自己正是當年害他入獄的厄弗裡蒙侯爵的侄子,並請求他的寬恕和原諒。

想到自己長期遭受的苦難,醫生的內心久久難以釋懷。

在那段暗無天日的被囚禁的日子裡,他曾無數次惡毒地詛咒厄弗裡蒙侯爵兄弟,希望他們全家都遭受報應。

然而,在一番心理鬥爭後,醫生還是決定放下過往的恩怨。

他不願將上一代的仇恨,沿襲到女兒身上,更不願因為自己的不幸,而剝奪了女兒的幸福。

他說:“無論什麼新仇舊恨,為了她,都應該一筆勾銷。”

最終,馬內特醫生向女兒隱瞞了真相,寬容地接納了這位仇人的後裔。

當醫生終於徹底地釋懷,不再回首陳年的傷害,他竟奇蹟般地完全恢復了神志,將自己從精神的囚籠裡解放了出來。

王爾德說:“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人。因為一個人不能永遠在胸中養著一條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

人活一世,你仇視什麼,就被什麼困擾;你憎恨什麼,就被什麼捆綁。

但其實,每個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裝的恨多了,也就意味著將與更多的愛和美好失之交臂。

很多時候,放過別人,未嘗不是在放過自己。

與其糾結於過往的傷痛,在恨的泥潭裡越陷越深,不如主動放下,著眼未來。

當你不再揹負沉重的過去,就會發現,生命遠比你想象的更加澄澈遼闊。

作為一部以大革命為背景的歷史性長篇小說,《雙城記》的開頭至今仍為無數人所樂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

初讀此書時,尚不解狄更斯為何以截然相反的詞形容那一段烽火歲月。

直到多年後在人海中沉浮,也歷經了人情冷暖後,才開始對這番話有了更深感觸:

那是最好的年代,無數的人為了權利而反抗壓迫,為了自由而浴血奮鬥;

那是最糟的年代,當平民與貴族的境遇發生扭轉後,人性中的卑劣與齷齪並沒有消逝,反而隨著怨恨的轉移,上演了一幕幕以暴制暴的人間慘劇。

但在這場善惡交鋒的人性大戲中,馬內特醫生卻用他的經歷,讓我們明白:放下仇恨,或許是一個煎熬而漫長的過程,但它絕對值得我們等待。

因為仇恨,永遠都無法洗去傷害。

而愛,卻是一股恨永遠都無法代替的力量。

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放下該放下的,原諒該原諒的。當你內心多了悲憫,少了怨恨,終有一天將會發現更美好的世界,遇見更強大的自己。

點個

“在看”

,和大家共勉。

作者

| 木木林,用恰到好處的熱愛與投入,做好寫作這件事

圖片

| 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