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白居易感慨“老了”,劉禹錫送了他一首詩,最後兩句流傳千年

劉禹錫和白居易,兩人都是河南人,一個是詩豪,一個是詩魔。

他們年齡一樣,劉禹錫24歲在朝廷當官,白居易29歲才開始當官。他倆在當官之後都有共同的遭遇,那就是被貶的命運。

公元826年,劉禹錫自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也自蘇州返回,機緣巧合之下,兩人相遇於揚州。

雖然他們都已經名滿天下,卻還是第一次會面,一見如故,相交莫逆。

回到洛陽後,白居易是東都太子少傅,劉禹錫則是太子賓客,都擔任清要閒職,優遊卒歲,盡享晚年。

這兩位早已是詩文至交,在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之後;終於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兩人又是詩壇宿將,自然少不了詩歌唱酬;由於又都垂垂已老,並同患有足疾、眼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更免不了同病相憐。

面對這樣的情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就寫了一首《

詠老贈夢得

》: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字裡行間,都透露出白居易對年老的痛苦和無奈。

劉禹錫看了詩後,也回了一首,熱情地安慰了好友,詩的最後兩句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

這首詩就是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一開頭六句就是呼應白居易的困惑。

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而後六句就轉向豁達了,劉禹錫說老了也有老了的好處。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瞭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一目瞭然。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最後,劉禹錫作了一個類比,說“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

整首詩讀下來,總體感覺前面平平,直到最後一句,猶如日月出天,給人心裡一驚,意境優美,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劉禹錫不斷被貶謫,有二十三年之久,卻依然能寫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樣積極的詩句,足以見得,他是一個熱情、樂觀、豪邁的人。

而同樣面對衰老,杜甫寫:“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來表現出他的自信和豪邁之氣。李白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莫要讓這金盃無酒空對明月。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而這些古代的偉大詩人們,卻表現得很豁達開朗,而我們在面對衰老時,如果也想像這些詩人一樣豁達,不妨讀一讀這本《唐詩三百首》。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唐代,出現了很多傑出的詩歌作品。

以生動的意象,流暢的韻律和作品中表達的情感,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奇蹟。

相信很多人讀詩詞,都是在上學期間出現在課本上的,而在學過之後,就把它拋之腦後,不再提及。

很多人覺得詩詞沒用,但其實,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

多讀讀詩詞,體會其中意境,我們就能夠,慢慢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暫時拋掉讓人感覺不愉快的事情。

多讀詩詞,也能夠擴大我們的知識面,“腹有詩書氣自華”,提示自身的氣質,對我們的審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

現在央視的很多節目也和詩詞聯絡起來,比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好詩詞》等,足以見得國家對詩詞方面的重視程度。

所以,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潮流,跟隨國家政策一起發展,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自身修養,同時培養孩子從小讀詩看詞的好習慣,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這本書採用綠色無害的環保油墨進行印刷,沒有難聞刺鼻的氣味。字跡清晰,適合大眾賞讀。

其中包含的詩詞都是透過名師精心挑選出來的,是中國文學的高成就代表作,都是流傳百代的名篇佳作。

既能提高自身修養,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對古詩詞的認識和理解能力,讓孩子從小沉浸在古詩詞的包圍中成長,提升氣質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