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酷玩實驗室作品首發於微訊號 酷玩實驗室微信ID:coollabs

9月14日,英女王的靈柩被送往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停靈3天,以供民眾瞻仰。將於19日正式下葬。

9月8日,英女王去世後,我本以為最悲痛欲絕的會是英國人。事實上,他們卻冷靜得讓人歎服。很多英國人表示,會有一點傷心,但生活不會受影響,他們只是在等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而根據英國一家媒體的調查資料,有90%英國人對女王逝世的反應是,想得到一天的公休假期。還有人對一天的休假不太滿意,表示:“才一天,她可是女王,我要求放一週的假期,願逝者安息。”

然而,近日,在英駐港領事館門前,一位“亞裔模樣”的女子懷裡抱著一本相簿,竟跪在地上哭到崩潰。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為此而感到傷心,尤其是那些曾在英帝國威權下的“真正的臣民”。

在英女王死訊傳出以前,就有一位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奈及利亞教授在推特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聽說一個犯下強姦、盜竊、種族滅絕罪行的帝國的首席君主終於行將就木。願她痛不欲生。”

這位教授和她的家人,曾親身經歷過英國殖民統治的血腥和殺戮。

在英國漫長的全球殖民歷史中,奈及利亞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在女王去世後的幾個小時裡,推特上上萬條有關“光之山”鑽石的帖子,被密集釋出。

印度網友希望要回英國王室盜走的那本屬於他們的國寶級鑽石。這枚105克拉的鑽石,如今被王室體面的包裝,收藏於倫敦塔這座要塞裡。

而世界上最大的鑽石“非洲之星”,雖然鑲嵌在女王的權杖和王冠上,它原本挖掘於南非普列米爾礦山。後來,“秘密”流入到英帝國。如今,南非數千人要求英國歸還本屬於他們的瑰寶。

歸還,是不可能的。

這些鑽石,是英國漫長殖民歷史中的戰利品,代表英國的榮耀,鑲嵌在英女王的華服上,彰顯著一位偉大的白人母親愛護著殖民地不同人種的子民。

而有些受到過殖民統治的“臣民”,的確被這套殖民邏輯徹底洗腦。

甚至於,香港迴歸這麼多年,個別人依然奴性未改,對帝國統治的忠心耿耿,甚至超過了90%的英國本地人。

英聯邦國家25億人,其中像她這麼忠誠的“臣民”,還有多少呢?

在日不落帝國的鼎盛時期,有一則英國人共同的常識:

大洋洲有我們的牧場,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佈東印度群島。

作為全球最傳奇的國家,英國,入侵過現存的以及曾經閃爍於史書中的90%的國家。

而英國的“發跡”,則源自於伊麗莎白一世。她也是剛剛去世的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偶像。二世選擇這個名字,也是為了延續一世的榮光。

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正式加冕英女王。

此時,是明嘉靖三十八年。也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退位後的第3年。

關於卡洛斯一世有一句著名的狠話:“在我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他一生入侵義大利,焚掠過羅馬,聯合英國合攻法國,還試圖殲滅“戰爭機器”奧斯曼帝國……生生打出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伊麗莎白一世履新之前,早就耳聞目睹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所作所為,也想過西班牙那樣的生活。

然而,當時農耕為主、縮在海盜的英國,航海技術遠不如西班牙,甚至不如海峽對岸的法國、荷蘭。

但是,伊麗莎白一世做了兩個影響英國後世的決定:

一是要出海,二是要擴張。

基於這兩個決定,不論去打、去搶、去偷、去綁架,還是去屠殺,只要能獲利,可以不用理會任何國家的法律和道德底線。

這也是電影《加勒比海盜》的故事背景,只要你夠狠敢殺、敢搶,英國就可以給你發“私掠證”。

由於“皇家海盜”無所不用其極地貫徹“使命是擴充套件、歸宿是海洋”的國策。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之後,英國已經成從一個每天跟法國打仗的傻乎乎宗教狂熱分子,搖身一變成立了歐洲最大的海權國家。

直到1858年,英國迎來了新的身份。

這一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印度女皇,繼承了莫臥兒王朝的法統,正式稱帝。英國極盛的名稱——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也是從那時正式確定的。

在這之前,英國名義上一直是王國,並非帝國。因為在歐洲要稱帝國需要得到其它國家的認可,比如承襲羅馬帝國,或者跟羅馬帝國沾親帶故,但當時的英國什麼都沒有。

印度為英國獻上了“皇冠”,它自己則被稱為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

帝國統治中的“聰慧”還體現在對不同殖民地的區別對待上。

對美洲的殖民,因為要搶佔那裡的土地,所以他們就對原住民趕盡殺絕,讓本國國民遷居過去,對大洋洲的殖民同樣如此,屠殺,然後遷入。

對印度的殖民,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土地,而是圖財,況且當時印度的人口也確實太多了,所以他們就佔據商業樞紐,扶持英國化的印度人上位,控制當地經濟,而自己卻和普通的印度人用種族制度隔離開。

非洲的優勢是當地大量的黃金,英國殖民者的相應策略,就是把非洲人當牲畜一樣使喚,幫自己掘金,並給他們武器,讓他們對付帝國的敵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香港被英國佔領。

而香港最突出的是東亞中心港口的區位優勢,對英國人來說,殖民方式的最優解,就是把香港作為向東亞進行殖民統治和資本輸出的一個重要跳板。

在血染的炮火下,英國同步輸出的,是一套為罪行開脫的詭辯話術:他們為殖民地帶去了文明和先進的科技,他們就像是父母,而殖民地就是他們的孩子。

就是這種君主的淫威下,一些殖民地不得不去慶祝“帝國日”,在遊行中,還要高唱《天佑女王》。

英國作家吉卜林還為此寫下一首讓人作嘔的詩歌,叫《白人的負擔》,詩中稱,殖民是給第三世界帶去文明和發展,白人在當地佔用土地、開工廠、做買賣、傳教,是為了給殖民地帶去文明,讓被殖民者從愚昧中走出來,其中承擔責任的是殖民者,也就是白人。所以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白人的負擔》。

為了保住女王的純潔,英國的保皇派不遺餘力地為女王辯護,稱她僅僅是憲法意義上的象徵性君主,她與那些帝國的罪行沒有任何瓜葛,不承擔一切責任,即便很多暴力行徑是在女王任期發生。

女王堂而皇之地使用和佩戴著那些從印度、非洲掠奪來的珠寶,很多前殖民地的貨幣上,印著她的形象,讓人不得不“喜歡”。

這些不同的殖民形式,造成了英帝國對“孩子們”的窮養和富養兩種區別對待,這也導致在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時,被當奴隸使喚的非洲和印度站出來破口詛咒,索要被掠奪的財富;而在中國香港,像前文提到的那位哭得欲罷不能的女子,就是被富養給徹底蠱惑了心智。

英國也不愧是出現過莎士比亞的國家,對編造和扮演“爹媽”角色的功力,簡直神乎其神。

伊麗莎白二世,簡直是無可挑剔的、童話般的主角。

1926年4月21日凌晨,伊麗莎白二世降生,雖然沒有天降祥瑞。不過,丘吉爾後來回憶說,伊麗莎白二世在兩歲的時候就表現出“罕見的權威感和反思能力”。

她六歲開始接受治世之道的教育,流利地掌握法語、德語、西語,她對蘇格蘭鄉村舞蹈也興致勃勃。

1940年,14歲的伊麗莎白二世,用稚嫩的聲音在電臺廣播中為英國民眾加油打氣:“我們正在努力幫助勇敢的海軍水手、陸軍士兵和飛行員,我們也正努力與你們分擔戰爭帶來的危險和悲傷。我們知道,到最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5年後,戰爭勝利那天,她獲得父母同意,和當地群眾一起慶祝世界大戰的結束,體現著自己親民的一面。在女王的回憶中,她曾經說過,那是她生命力最難忘的一夜。

再加上她和遠方表親一見鍾情的愛情,如果“刨去事實不談”,伊麗莎白二世本身的閃光點,勝過一萬本《白人的負擔》。

甚至她的登基都充滿了浪漫色彩。

英國皇家傳記作家羅伯特·哈德曼這樣描述:“1952年2月6日早上,伊麗莎白爬上了肯亞一棵巨大的無花果樹,上去的時候還是公主,下來的時候就成了女王。”

看著這樣一個青春、活力、充滿童話般浪漫色彩的女王,深陷於漫長苦難中的殖民地人民,很難不被治癒。也很難將自身的苦難與眼前的女王聯絡到一起。

伊麗莎白二世雖然沒有“掠奪”出伊麗莎白一世那樣的軍事成果,但是,她對英帝國殖民體系的民眾心智的“掠奪”,不亞於伊麗莎白一世。

從這個角度來說,伊麗莎白二世,對得起她的名字。

然而,帝國的隕落已經悄然進行,二戰的爆發成為世界格局的轉折點,這種轉折,同樣在英帝國和女王身上發揮著重要的意義。

1945年,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皇宮裡,丘吉爾已經意識到大英帝國的衰落,他坐在羅斯福、蘇大林的中間。

在丘吉爾後來的回憶錄中,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這次雅爾塔會議對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成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而在新的世界體系中,英帝國的歷史開始走入崩塌。丘吉爾和他的國王,以及在未來即將登基的伊麗莎白二世,都將失去主宰全球的話語權。

世界朝著美蘇兩極發展,而英國的各殖民地,開始展開風起雲湧的獨立運動,丘吉爾嘗試過說服民眾和內閣去鎮壓獨立運動,但彼時的英國國力,已經無法維持3000萬平方公里的勢力範圍。

紐西蘭、巴基斯坦、約旦、印度、緬甸、斯里蘭卡等帝國殖民地,陸陸續續宣佈獨立。同時,隨著埃及解放運動的發展,當地政府宣佈要將蘇伊士運河公司納入國有。

蘇伊士運河是英國實行帝國統治的重要航路,為了控制運河,英軍聯合法國和以色列,在1956年正式發動對埃及的軍事行動。然而,蘇聯的一封信頓時讓英軍瑟瑟發抖。

信中說:如果擁有各種現代化毀滅性武器的更強大的國家向英國和法國進攻的話,那麼英法兩國會處於何種境地呢?

蘇聯的核武威脅,讓英國開始尋求美國幫助。然而,時任總統埃森豪威爾也不給英國面子,直接致電施壓,要求英國必須在12小時內停火。

此時的英國,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面前,已經沒有了任何日不落帝國的傲慢。

認慫,成了當時這個昔日帝國的唯一生存之道。

而透過此役,全球也看清了一個事實,英國已經沒有了主導權,接踵而來的,就是更多殖民地開始宣佈獨立。

此時的伊麗莎白二世,成為了英國安撫殖民地情緒的一個重要棋子。

1952年,伊麗莎白二世訪問肯亞,就是在這裡,她得知了父親去世的訊息,而自己將成為繼任者。

此時,她並不是一臉萌態去爬無花果樹。而是在這個貧瘠的非洲國家,用自己已經熟練的技巧,發表著對當地人民關愛的演講,她稱自己在非洲感受到了人民的愛戴。

在今年BBC播出的影片中,當時的歷史過程被鏡頭還原了出來,非洲的小朋友們在她面前跪下,並獻上鮮花。BBC配文稱“我們來回顧一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非洲的長期關係。”

然而,影片的評論中,大量的非洲人民,開始憤怒地揭穿BBC的謊言。

“她在肯亞訪問時(1952年)繼位為女王,而非洲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種族隔離、奴役、折磨和殺害。這就是BBC所認為的長期關係。”

“我們和伊麗莎白從來沒有關係,這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也就是說我們是被迫接受的。(這是)殖民關係。”

非洲人民說出了70年前的歷史真相。

然而,在70年前,整個世界矇在鼓裡。那時的伊麗莎白二世,正忙著用自身充滿夢幻色彩的魅力,遊走於那些已經宣佈獨立,以及將要獨立的殖民地。

儘管伊麗莎白二世主張皇室只是國家象徵,不干預政治。實際上,她的每一次行動,都事關政治。

如今,儘管英聯邦的官網中記載著,英聯邦國家涵蓋56個國家,25億人民。看這規模,並不亞於當年帝國的繁榮。

然而,英聯邦王國和英聯邦國家,是兩個概念。

英聯邦王國成員,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內的15個以英國君王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立憲制的主權國家。

英聯邦,則是類似東盟十國、金磚五國這樣的國際組織。

即便如此,在英聯邦王國中,類似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的元首,也只是表示“不會再自己任期脫離君主立憲”,其實早已經籌備“走向共和”。

更可怕的是,作為英倫三島內部的北愛爾蘭、蘇格蘭,也在等待著伊麗莎白二世“任期”的結束。

蘇格蘭首席大臣蘇格蘭民族黨黨魁妮古拉·斯特金表示,蘇格蘭將於2023年10月19日進行獨立公投。

原因也不難理解,英格蘭人是昂撒人,蘇格蘭、愛爾蘭人則屬於早期被昂撒人殖民的凱爾特人。

可以這麼說,不論是英聯邦王國還是英聯邦組織,原本就是一盤散落的念珠,過去靠英國強悍的武力維持,後來靠伊麗莎白二世這根線穿著。

現在,這根線斷了。

此前一直有人問,伊麗莎白二世如此高齡,為什麼不退下來,眼看著自己兒子成為人類史上超長待機的王儲。她真的能退嗎?

要知道,她登基時,和她搭手的英國首相,是陪著英國人度過《至暗時刻》的丘吉爾,好歹是一號人物,也算幼年登基的女王的半個政治老師。此後,女王又見證十幾位首相。

但是,伊麗莎白二世並沒有把英國交到“靠譜”的首相手中。

尤其是去世前幾天才任命的新一任首相特拉斯,雖然此人也想做一個“鐵娘子”,甚至穿衣作風模仿撒切爾夫人。

但是,國內外國際關係的學者對此人的評價並不高。她甚至不如因醜聞被逼宮下臺的前任英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雖然約翰遜在職期間,表面上與美國走得很近,但是他還是保持了英國特色“智慧”,試圖避免與中國的直接對抗。他的內閣中,也從來沒有將中國定義為“威脅”,並記錄下來。

約翰遜內閣只把中國稱為“競爭國”,是對英國和國際體系“構成系統性挑戰”的國家。

原因也不難理解,在成為日不落帝國之後,曾經的英國和曾經的美國一樣,把越來越多的中低端製造都甩了出去,重點保留了金融,用錢來賺錢。

如今,金融業務佔到英國GDP的大約3/4。儘管,英國航空、化工等少數產業,在全球仍出於領先地位,但是工業產值佔比不足1/10。

金融業,我們可以粗淺的理解為,是買賣有價值的資產,可以零售,可以批發。這些資產,不論是AI、網際網路、還是製造業,都必然是實體產業。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英之間有著這樣一份默契,中國擁有大量的優質資產,而英國擁有全球數一數二的交易中心。國內甚至有媒體將英國描述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

1975年就準備脫歐的英國,終於在2020年實現了“硬脫歐”。脫歐之後,英國就開始像過去一樣攪動世界格局。

約翰遜很明白,不論英國怎麼鬧,都是跟中國撕破臉的時候。

然而,新任英國首相特拉斯,不僅沒有政治建樹,甚至沒有政治經驗。選舉前,她宣稱中俄對英國構成“威脅”,極力鼓吹增加國防預算,甚至聲稱按下核按鈕“是首相重要職責”。

從目前來看,特拉斯擁有鼓動民眾情緒的“政治審美”,卻沒有體現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當然,特拉斯真正落地的政治理念,也可能與自己選舉口號截然相反。畢竟,在特拉斯年輕時一直認為“君主制是可恥的”。但是,在女王給自己“加冕”時,她也欣然接受。

不僅新任的英國首相讓自己不太放心,新上位的英王,也讓自己擔憂。

新英王查爾斯在民間的支援度,遠遠不如自己的母親伊麗莎白二,甚至不如自己的兒子兒媳。究其原因,除了查爾斯此前並不光彩婚內出軌,還有與英國首相“干預政治”的書信往來被實錘。或許還有一個原因,查爾斯太老了,太過於暮氣沉沉。

而且,近期印度公佈的資料,其GDP超過了英國。

英國,真的老了。

特拉斯,急了。

事實上,中國對英國的態度,是具有極強的連貫性的。1986年訪華之後,伊麗莎白二世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

70年執政,伊麗莎白二世極其善於平衡。她應該已經意識到想讓英國再度崛起,絕非一朝一夕。別人想整垮英國,也絕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如果英國能長期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畢竟,當下的中國需要一個有實力的盟友,而不是一盤散沙。

伊麗莎白二世之所以遲遲沒有交出王冠,或許是她覺得73歲的查爾斯還太年輕,還不是一個合格的平衡大師。而與查爾斯搭手的特拉斯,更年輕。

殉職,或許是伊麗莎白二世最對得起這個帝國名號的方式。

伊麗莎白二世和戈爾巴喬夫一樣,雖然最近才去世。但是,他們更多的是扮演一箇舊的歷史符號。他們的肉身,只是過去歷史的餘熱。

古人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事已至此,先吃飯吧。”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酷玩實驗室影片號

熱點影片推薦↓↓↓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英女王頭七都過了,既然如此,先吃飯吧

勿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