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小青蛇、會飛的蛙來“營業”,中科院成都分院公眾科學日開啟奇幻之旅

今日小滿,蓉城細雨微涼。

早上不到9點,成都市青少年宮錦城公園校區就熱鬧起來。不少市民,是為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而來。

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自2004年起,每年5月,中國科學院各個科研院所都會如約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組織各類科普活動提升全民科普意識。

今天,中科院成都分院及系統單位攜手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與市民相約成都市青少年宮錦城公園校區,一起體驗一場科學的奇幻之旅。

▲體驗現場

寓教於樂

偽蝮蛇、小青蛇來“營業”了

“別怕,它很溫順,你試著摸一下?”

在一塊寬敞的運動場上,生物所、山地所、光電所等中科院成都分院系統內七個科研單位,聯合為市民準備了一場豐富且有趣的科學遊園會。人氣最旺的,莫過於生物所的兩爬動物活體展示區了。

展示區內,從早上9點就開始“營業”的,是2條玉米蛇、1條頸稜蛇及1條小青蛇。

現場兩位科研人員各將1條玉米蛇和1條頸稜蛇盤在手上,越來越多的市民圍了過來。有小朋友大著膽子上前,摸了一下蛇身,又躲在家長身後,好奇地盯著科研人員手中的蛇。

▲體驗現場

這時,科研人員順勢做起了科普:“不要怕,這是一條頸稜蛇,別看它長得很像蝮蛇,它並沒有毒。它也是很擅長偽裝的蛇類,我們通常喜歡叫它‘偽蝮蛇’:當遇到天敵或危險時,它會將自己脖子鼓起來,頭部縮扁呈三角形,就像有毒的眼鏡王蛇一樣。這種蛇類在我國分佈範圍很廣,在野外,它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如果碰到了它,不要慌張,它會比你先跑,躲得遠遠的。”

這位科研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之所以將活體帶到現場,是為了向市民更直觀地科普蛇類,瞭解它們,保護它們。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蛇就像刻在人類基因裡的恐懼物種,但蛇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恐怖。如果在野外遇到無毒蛇,不用驅趕,它自己就會跑。如若碰到毒蛇,就儘量避開,不要去挑釁,它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他說。

另一條盤在科研人員手中的蛇名為玉米蛇,是國內常見的寵物蛇。最初,這種蛇主要分佈於北美洲,因喜歡在玉米地附近生活而得名,後經國人引進馴化,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品系,也是無毒蛇。

今天出來“營業”的四條蛇,平日裡都養在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所裡,“性格都比較溫順”。除了乖乖待在封閉完好透明盒子裡的一條小青蛇,其他三條蛇均無毒。

“那麼,如果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到怎麼辦?”現場很多人問。

科研人員說,民間有很多治療蛇傷的方法,但大多都不靠譜。比如用繩子對肢體進行結紮,或是用火烤的小刀劃開傷口,這些處理不僅無效,還可能導致併發症。

“‌‌尤其不建議繩子結紮。”他說,對於五步蛇、川渝地區最常見的原矛頭蝮而言,這種咬傷肢體本身會劇烈腫脹,如果用繩子勒住,很容易造成‌‌肢端‌‌壞死、潰瘍,甚至截肢。

對於蛇傷,業內有一個“黃金三分鐘”的說法。即在咬傷後的三分鐘內,如果進行正確的區域性處理,將對後期治療大有助益。而最好的處理辦法,是製造一個負壓吸引器,比如小口徑的拔火罐,或是用一次性注射器,切掉注射器一端,用切口整齊的一面對著傷口,將蛇毒吸出後,用酒精破壞蛇毒。

如若實在找不到吸引器,也可以嘗試用嘴吸出蛇毒。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法可能隨著口腔疾病造成二次中毒,因此也不提倡。對公眾而言,蛇傷後最有效的辦法是儘早送到有治療蛇傷經驗的正規醫院進行診治。

▲體驗現場

大名鼎鼎的“望天神蛙”長啥樣?

科研人員把標本帶到了現場

除了活體展示,被網友稱為“望天神蛙”的“網紅”樹蛙——黑蹼樹蛙的標本,也被帶到現場進行展示。

2021年,有科研人員在雲南西雙版納野外科學考察研究時,在一棵望天樹的57米高處發現一隻黑蹼樹蛙,重新整理了樹棲蛙類停留高度的最高紀錄。黑蹼樹蛙具有強大的滑翔能力,從高處向低處滑翔時,蹼完全張開。

▲黑蹼樹蛙標本(托盤中最右為黑蹼樹蛙)

今年3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研究團隊以黑蹼樹蛙為研究物件,解析了“飛蛙”樹棲適應性複雜性狀的遺傳基礎,闡明瞭與其滑翔行為相關表型的調控機制。該研究成果於3月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並登上了央視新聞。

除了科學遊園會,當天活動還有科學演講、科學家面對面等環節。同時,中科院成都分院各單位還透過線上同步開展科學公開課、雲遊中科院、雲參觀展覽、科普知識競賽,線下開展走進實驗室和科學場館、科學求真營,以及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宣傳等活動。旨在透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向社會公眾和青少年傳播科技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讓更多青少年主動成為科學知識的追求者,科學技能的訓練者,科技創新的探索者,科學真理的追求者。

讓科普與科創“兩翼齊飛”

成都年內將開工兩大國家戰略科技“重器”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除了肩負“科普國家隊”的責任和使命,作為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今年以來,中科院成都分院也動作頻頻。

2021年底,位於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成都科學城核心區的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新園區建成並開始投入使用。從華西壩到興隆湖畔,中科院成都分院再次啟航。

“西部(成都)科學城將是成都創新策源的未來。”中科院成都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王嘉圖說,在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征程中,再次啟程的中科院成都分院從未缺席。

面向未來,中科院成都分院將“國家創新策源地”目標置於再次啟程的座標之中。“以國科大成都學院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為核心,以大科學裝置和科教基礎設施為支撐,以中科院20餘家研究所和創新單元為依託,打造科教融合創新生態圈。”未來,中科院成都分院將成為國家創新策源地、成渝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高階人才聚集地。

一些重大專案也在今年陸續迎來新進展。

在西部(成都)科學城鹿溪河畔,佔地500餘畝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以下簡稱“國科大成都學院”)已於今年年初完成竣工驗收。目前,招生工作正在有序進行,預計今年9月開學。根據規劃,2030年,學生總體規模將達到3000人。延續中國科學院大學本部的政策,國科大成都學院主要依託於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根據國家發展、地方戰略需求,培養適應成都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

為破解宇宙線起源這個世紀謎題,成都啟動建設宇宙線物理研究與探測技術研發平臺專案,打造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將於2022年建設完工並正式入駐成都科學城鹿溪智谷。該研發平臺將建設宇宙線研究實驗室、探測技術研發系統等模組,依託位於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拉索),主要開展國際領先的宇宙線物理研究及相關技術的應用推廣。未來將開展宇宙線物理及其相關探測技術的研究,更多拉索研究成果將從這裡產出。

從一個學院到一個園區,在西部(成都)科學城,一個面向世界的科技創新策源地,也正在成都孕育。

記者從成都市科技局獲悉,依託成都科學城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今年成都將啟動建設電磁驅動聚變裝置、跨尺度向量光場2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前已經選址,預計今年三季度開工。據悉,這兩個專案都是獲批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川版“國之重器”,奔湧著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

此外,去年5月揭牌、12月開工建設的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也有了最新的進展——

在天府新區興隆湖畔,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將於今年6月完成主體封底,力爭12月建成投用一期專案。專案將彙集各方資源力量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鐵路科技創新體系和產業體系發展。一方面,這將有助於突破川藏鐵路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為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另一方面,屆時,這將形成一個國字號平臺引領、高校院所協作、大中小企業參與、產業上下游配套的高水平創新聯合體,既是一個創新動力源,也是一個引領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報道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