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郭兆福:傳承經典技藝留住中秋鄉愁

□ 本報記者 阮興時

“八月十五月兒圓,爺爺為我打月餅呀,月餅圓圓甜又香呀,一片月餅一片情哪……”走進汾陽市肖家莊鎮瀦城村郭兆福的家中,記者不由自主地哼起這熟悉的歌謠。

67歲的郭兆福是瀦城村為數不多留下來的月餅模具手藝人。推門步入郭兆福家的小院,只見大大小小、雕刻精美、年代久遠的月餅模,就像一件件藝術品,散發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每逢中秋,村裡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月餅,打小就看著家裡人做磨具、打月餅。從前學刻月餅模具為的是能吃上月餅,漸漸地變成了自己的愛好。”郭兆福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作為呂梁市首屆工藝美術大師,郭兆福的這份手藝是跟著父親學來的,他以刀為筆、以木作畫,四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雕琢,令他雕刻出來的月餅模具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遠近聞名,如今,他也成了這門工藝的傳承和保護人。

這是個月兔,這個是連年有餘,這是個壽人兒,這是個葫蘆,寓意福祿雙全……郭兆福挨個兒展示著他雕刻的月餅模具。“別看這樣一個小小的模具,從選料,到開模、雕刻這裡面的學問可不少。製作好一個月餅模具,需要經過選料、分塊、畫模、鑿坑、雕刻、打花、出邊、打磨近十道工序。”

郭兆福介紹,月餅模在選料上,要選擇堅實耐用、紋理細膩的木料,比如棗木、梨木等。這些木料木紋纖細、板面光滑、便於雕琢且不易開裂,不僅便於儲存,而且經久耐用。木料選好以後,先將木料鋸成一塊塊大約二十釐米厚的坯料,然後,根據事先計劃好的月餅模造型,用刻刀刻出初步輪廓,俗稱“開方”。隨後,把月餅模做進一步的刨面、打磨、整形,方可開始精雕細琢。

“花紋不一樣,用的刀也不一樣。有小刀、有大刀,整邊用斜刀,修花紋就需要砸。”郭兆福一邊說,一邊嫻熟地拿起了刻刀進行演示。第一刀直著下去,第二刀要斜著下去,然後把木屑倒出,稍有不慎,整塊木頭就作廢。要刻出一件精美的月餅模,光大大小小的刻刀就需要十多把。“年輕時候四十五分鐘就做成一個,現在老啦,幹活慢多了,刻好一個得四五天。”郭兆福笑著說道。

一個精良的月餅模具要想成型,最後還要經過比對查驗打出的月餅上的花紋圖案。“人物和字是最難刻的,不僅要刻上去,還要傳神,對功力要求很高。”郭兆福說,“沒有捷徑,只有一刀刀的試。”所以除了老繭,他的手上最多的就是刻刀留下的疤痕。

而在郭兆福眼中,傳統的手工月餅模具不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寄託了大家對中秋習俗不變的懷念。“這些年傳統手藝在市場上十分走俏,透過網際網路,咱的月餅模不光被賣到了大城市,還漂洋過海賣到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這正是咱們上千年的中秋文化,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因此,我更要把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郭兆福說道。

【來源:呂梁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