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民國京城做生意千奇百怪,賣撣子為何不吆喝,因為藏著這樣的道理

在民國社會,北京城算是全國最繁華的地帶,各種做生意和做買賣的人也更是多如牛毛,因此也就產生了一種北京城的特色——吆喝,並以此來吸引買家注意。不過,也有一些生意不能吆喝,否則不僅會賣不出去,甚至還會捱打,比如賣雞毛撣子的就是如此……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如今社會,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普及到家家戶戶,很多人也都把生意都搬到了“網上”,雖然這讓購物變得方便快捷,但是卻總感覺少了一絲生活的氣息,尤其是聽不見了以前的那種吆喝聲。在民國時期的老北京城裡,一到集市的時候,各種買賣的吆喝聲不絕於耳,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吆喝聲雜亂刺耳,但是如果仔細去聽和思考,就會發現吆喝其實也是一門民間藝術。比如,最常聽到的有冰糖葫蘆吆喝,小販邊走邊喊“蜜來哎,葫蘆兒,冰糖兒多呀哎”,這句吆喝突出了冰糖葫蘆的“蜜糖”多,愛吃蜜糖的人一聽就流口水了。

除此之外,還有賣年畫的也吆喝,如“畫兒咧,賣哎,畫兒”,這句吆喝十分簡潔,讓人一聽就知道是賣什麼;還有賣早點店的,如“熱包兒的咧哎,發了面的包兒要熱得哎”,這句吆喝強調“熱包子”,而且還是“發麵包子”,算是一大亮點;還有收破爛也吆喝,如“有破爛我買耶,有破鞋爛襪子也買耶,換洋取燈兒”,這句吆喝告訴了賣破爛的人能用換洋錢買油點燈……總之,只有使勁地吆喝,才好做成買賣。

不過,凡事也都有例外,有一些行當有其特殊性,因此從一開始就不吆喝。比如,在民國的老北京城就有所謂的“八不語”,即行醫賣藥不吆喝,剃頭和修腳不吆喝,算命算卦不吆喝,鋦瓷修碗不吆喝,閹雞閹豬不吆喝,粘扇子和賣撣子也不吆喝。雖然他們不吆喝,但是他們有做生意的獨特方式,比如行醫賣藥的會手拿虎撐子走街串巷,也就是一種能發聲的響器,人們一聽就知道行醫賣藥的來了;還有算命算卦的就用點鑼,也是一種發聲的響器。在“八不語”中,除了賣雞毛撣的小販,其他的都有各自獨特的發聲響器。

看到這裡,或許您也納悶了,賣雞毛撣子的為何不吆喝,也不會用響器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還得先了解一下雞毛撣子的作用。從雞毛撣子的屬性上看,它就是將雞毛綁在藤條或者竹竿上,用於清掃屋內傢俱上的灰塵,也就是一件日常清潔工具。但是它除了清潔之外,通常還是“家法”,這一點在影視劇中最常見,家裡的小孩犯了錯,父母就會抽出雞毛撣子一頓抽打,因此雞毛撣子還能起到懲罰小孩和威懾的作用。

因此,賣雞毛撣子不吆喝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小孩害怕。在民國時期,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被雞毛撣子打過,一旦小孩聽到有人賣雞毛撣子就會害怕,甚至還會哭鬧不讓大人買雞毛撣子,免得日後成為打屁的懲罰工具。

除此之外,還有第二個原因,如果賣雞毛撣子的吆喝,就會面臨一種尷尬的境地,比如他叫喊“賣雞毛撣子咯,好漂亮的雞毛,好大的撣子哦……”。因為“撣子”和“膽子”是諧音,所以很多人就會聽成了“好大的膽子”。在當時,“好大的膽子”通常是訓斥的話,一般人聽到都會很不舒服,故此,賣雞毛撣子的也不敢這樣說,搞不好還會捱打。

據老一輩的人說,賣雞毛撣子的人也不能用響器,原因是響器會讓雞害怕,就會把雞都趕走了,意思就是雞看到賣雞毛撣子的人也害怕,最後就會導致他抓不到雞做雞毛撣子,由此可見賣雞毛撣子的人太悲催了。

現如今,雞毛撣子已經快絕跡了,但不過也有一些做雞毛撣子的百年老店傳承至今,還一心一意地傳承著做雞毛撣子這門手藝活。因此,這些雞毛撣也多了另一種價值,也就是藝術品,通常有些人家會買一些回家擺設,當然其價格自然不菲。

參考資料:

《民國社會生活史》作者:左玉河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