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柳宗元的《封建論》,“制”有哪些影響?這些歷史事件能夠佐證

導語:柳宗元的《封建論》,“制”有哪些影響?秦國、大清、民國為何能成功?這些歷史事件能夠佐證,淺談,柳宗元“制”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的文人或者是歷史學家們對於社會和制度,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生活在一個時代當中,對於一個時代特點的剖析也是非常獨到的,尤其是一些身處並不完美的時代的人,像是處在唐朝後期的杜甫,杜牧;身處宋朝的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又或是像辛棄疾,這些人都處在一個相對來說不那麼完美的歷史時代,而這些人本身又是有著大抱負的人。

​他們會對前人的功過有著自己的評述,對於前代的歷史現象和狀態有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除此之外,像漢代的賈誼和唐代的柳宗元,這些處在相對比較平和的歷史時間段的人,他們又因為或多或少在前途方面的不得意,而對某些歷史現象別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抽絲剝繭,深入地去觀察這些看法的時候,就會發現,或許這些人所寫到的只是某一個歷史時間段的某種歷史現象,或者是某一個歷史狀態,但是在這一種歷史現象或者一個歷史狀態裡面,所蘊含的其實是整個歷史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的走向或者結果,尤其是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柳宗元的《封建論》。

柳宗元是唐朝的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留下了許多的著名篇目供後人景仰,比如說他曾經寫過的《江雪》。寥寥二十個字就勾畫出了一副美妙絕倫的雪天垂釣圖,這裡面的意境是大有深意的,在後人們去閱讀和欣賞的時候往往有一種空靈的感覺。除了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之外,柳宗元在歷史方面也有著他獨到的地方,就像是在《封建論》當中的闡述那樣。

柳宗元作為一個唐朝人,並不能夠預知到後世歷史發展的狀況,但是我們在他的文章當中,卻能夠找到與後代發展高度契合的歷史觀點,而他的這些論述也不僅僅只是闡述了前人功過興亡的原因和背景,更是能夠透過這些觀點和論證為後代的興亡進行佐證。今天,我們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柳宗元《封建論》當中所說的:秦勝於制,有何道理?

柳宗元認為,政治制度的“制”決定社會性質

柳宗元在《封建論》當中重點闡述的是兩方面,一個是政,一個是制,本篇文章重點討論 “制”。“制”所說到的則是制度,在制度方面的論述更加傾向於社會或者是文明,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社會的性質曾經發生過多次改變,最簡明的我們可以說出它是從原始社會步入了奴隸制社會後來又成為了封建社會,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三個重大部分,而決定這種社會性質的政治制度。

在奴隸制社會當中,整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就是分封制,在分封制度之下,國家等級森嚴,每一個階層都有明確的劃分,每一個階層的固有任務就表明了這個階層的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奴隸制社會漸漸形成。

中央集權制是封建社會的權力支援

而到了秦國一統中原之後,諸侯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郡縣,天子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在秦朝的統治之下,不再有一個天子多個國王的政治局面,天子的權力也不會再分散到各個諸侯手中,中央集權的政治狀態逐漸的形成。在此之下,封建社會逐步地完成了自己的改造。

所以,在柳宗元的看法當中,“制”對一個王朝的發展也是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影響的,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的支撐必定會導致一個王朝的顛覆,整個王朝也就會變得十分的空洞。長此以往下去,王朝的更替就會出現問題,社會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從而導致一個時代的覆滅。

那麼,這樣的觀點到底有沒有道理呢?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社會的發展當中又有哪些實力能夠證明柳宗元這樣的觀點呢?或者說為什麼柳宗元的觀點不僅能夠概括前代的歷史發展,又能夠佐證後世的歷史發展呢?我們今天就透過具體的例項來分析和論證一下柳宗元這種觀點是否真的正確。

​筆者認為,柳宗元的這種歷史觀念比《阿房宮賦》或者《六國論》當中的歷史觀點,更加的客觀也更加的詳盡。其實想要論證柳宗元的觀點並不難,我們透過秦朝和清朝的歷史發展就可以看出一二。

首先,秦為什麼能消滅六國?在《六國論》當中,蘇洵說是因為六國人把精力都放在了賄賂秦國上面從而忽略了自己國內綜合國力的發展,才導致了最終的滅亡。但是要知道,在當時那種歷史壓力之下,山東六國根本沒有任何的底氣與秦國進行正面的抗衡,每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都有著自己的考量,每一個國家也都必須為自己國家的利益做出保證,一個國家的國君必須要在確保本國安全的情況之下才能夠顧及其他國家的發展。

蘇洵的“齊國亡於其它國家對秦國賄賂”的觀點,站不住腳

所以說,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不敢反抗,而是根本不能反抗。更有甚者,蘇洵還說過齊國沒有賄賂秦國,齊國是因為其他國家對於秦國的賄賂而滅亡,但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跟的。

首先,齊國是秦國連橫政策和遠交近攻政策當中的重要盟友,齊國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選擇了與秦國進行合作,選擇了放棄合縱的方式,或許齊國確實沒有給予秦國什麼土地和財富上面的實際利益,但是這種在精神上的靠攏,這種對於其他國家的不聞不問,實際上比那種土地賄賂更加嚴重。因此,齊國並非沒有賄賂秦國,所以《六國論》當中的觀點其實比較片面。

同時,《阿房宮賦》當中又說六國不能夠愛自己的臣民,所以它們滅亡了;但是,後面又說秦朝也是因為不愛它的臣民,才導致了最終的滅亡,這就成為了一個比較矛盾的說法。難道秦國在成為一個王朝之前是愛自己的臣民的,在成為一個王朝之後就不愛了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可是一個不愛自己臣民的秦國卻消滅了同樣不愛自己臣民的六國,這是不是也能說明問題呢?因此,其實秦國為什麼能消滅山東六國根本因素並不在于山東六國對秦國的態度上,也不在於秦國對它自己國內臣民的態度上,而在於制度上。也就是柳宗元在《封建論》當中所說到的“制”。

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功,選擇正確的制度——法治

為什麼秦國能夠成功呢?那是因為秦國當時選擇的歷史制度,比其他國家更加的先進;當時楚國選擇的是分治,燕國選擇的是王道,齊國選擇的是吏治,韓國選擇的是術治,趙國沒有一個確定的政治制度,魏國的選擇與吏治比較相似,而秦國選擇的則是法治。除了秦國之外,其他的國家選擇的都是用人來治理國家,也就是說,它們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實是承接的西周遺留下來的制度。

可是西周後期之所以會分崩離析,之所以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歷史局面,就是因為它在制度上面除了問題,這足夠表明西周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是不再適用的了,它已經不夠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潮流,已經不足以支撐整個中原文化的發展,所以它才會在混亂的歷史當中被逐漸淘汰,可是山東六國卻依舊選擇承接西周的政治方式。

試問,這樣的局面能夠獲得歷史背景的支援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可是秦國不一樣,它選擇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或許它當時所適用的法治與我們今天所說到的法治不一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那個歷史時間段,秦國的法治一定是最適合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道路,所以秦國才會成功。或許我們這麼說大家並不是非常的清楚,而如果我們結合一下清朝的選擇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大清王朝對“制”的選擇極具說服性

大清王朝,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王朝滅亡之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結束,封建社會也正式成為了歷史的過去式,也正是因為大清王朝的最終結局,讓這個王朝揹負了許多的罪名,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要對它嗤之以鼻一下,甚至說他這個王朝是早就已經民心盡失的一個朝代。

可是我們來思考一下,大清王朝是一個統治的中原地區發展幾百年的王朝,如果它真的一開始就民心盡失的話,它又憑藉什麼統治中原地區的呢?唐太宗曾經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歷史社會雖然絕大部分權力都掌握在君主手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農業民族的數量是極其龐大的,如果農業民族真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如果一個王朝真的民心盡失,那麼相信天下一定會贏糧而影從,一定會奮起反抗去消滅這個歷史王朝。

可是大清王朝並沒有面臨這樣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當中,大清王朝幾乎失去了一半的河山,太平天國在全勝的歷史時間段內幾乎是百戰百勝的,哪怕是後期遇到了曾國藩的湘軍也是屢戰屢勝。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運動,它最終依舊沒有能夠摧毀大清王朝,依舊沒能夠打下中國的全部河山,依舊沒能顛覆清王朝的統治政權。

​大清王朝比太平天國更得民心

這就有問題存在了,不是說大清王朝已經民心盡失嗎?那麼它應該在這樣的歷史潮流當中轟然倒塌才對,就像是秦朝在陳勝吳廣起義當中背景逐步摧毀一樣,應該慢慢的解體才對,可是它並沒有,那說明什麼呢?

說明大清王朝在那樣的歷史局面之上並沒有民心盡失,或者說當時的人們並沒有發現一個比大清王朝更加好的選擇,所以太平天國並沒有消滅清朝。

那麼,太平天國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制度問題,其實太平天國在本質上與大清王朝是一樣的,它並沒有帶給中國人民一個新的選擇,如果說中國社會的底層群眾跟隨著太平天國出生入死,那麼他們耗費許多時間,冒著粉身碎骨的代價換來的也只是一個與大清王朝一樣的統治階層,這樣一來,他們何必去冒這風險呢?

而後來到中華民國卻不一樣,中華民國與太平天國最開始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奔著摧毀大清王朝去的。可是中華民國最終卻成功了,那是因為中華民國給了中國人民一個新的選擇,它帶給了中國人民一個新的制度,當中國底層群眾們冒著巨大的風險奮力一搏之後,他們很有可能迎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間段,他們很有可能迎來一個新的統治階層,他們的生活可能與他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完全不一樣。

筆者認為,在太平天國與大清王朝面前,人們選擇了不去冒風險,繼續留在大清王朝的統治之下。但是,當在中華民國與大清王朝面前進行選擇的時候,人們卻很有可能選擇前者,因為前者很可能給他們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時代,這就是制度優越的先進性。

其實後來的中華民國與當時的秦國是一樣的,它們都帶給了當時的人民群眾一個新的制度選擇,讓他們明白他們還有另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在這種新制度的影響之下,他們很有可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至少會有一部分人會做出選擇。

其實這是無可厚非的,在同樣的風險之下,人們一定會選擇那個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多利益的路,而秦朝和中華民國顯然就是那一條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多利益的道路。所以說,其實柳宗元在《封建論》當中所說到的“秦勝於制”,這樣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因此,秦國之所以能夠消滅山東六國,依靠的根本是制度上面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封建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