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進博會觀察丨“綠色引擎”開啟,食品界亮出減碳成果

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生產飲料瓶,用廢棄咖啡膠囊回收再生鋁生產滑板原件,透過可持續發展方式生產草飼牛奶、“碳中和”奶粉,甚至連展臺設計與搭建都要使用綠色環保、100%可回收材料……第五屆進博會期間,綠色風潮再次席捲食品飲料企業展臺。

在參展企業看來,進博會已成為“綠色引擎”,不僅驅動參展企業業務增長,還為業界共享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交流機會。

減碳科技點亮綠色進博

“透過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利用微生物轉化技術生產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關鍵原料,從而減少傳統生產工藝中對石化原料的使用。”跨國食品飲料公司達能將“碳捕捉”技術搬到了進博會現場。據工作人員介紹,運用這項技術生產的“智慧碳”PET飲料瓶,可較傳統工藝減少近60%的碳排放。

今年4月,達能位於湖北武漢、四川邛崍的兩家脈動工廠,已在中國飲料行業實現碳中和。而在過去5年,達能碳中和工作取得多項突破。比如進博會牽手德國萊茵TÜV集團,推進所有脈動工廠獲得廢棄物零填埋管理體系最高級別認證;所有脈動工廠獲得國家級或省級的綠色工廠認證;實現脈動瓶100%可回收等。據達能透露,2023年其全部脈動生產工廠都將實現碳中和。

達能展示“碳捕捉”技術成果。  企業供圖

另一食品飲料巨頭雀巢繼在上屆進博會展示用咖啡膠囊鋁外殼再生的腳踏車後,其旗下Nespresso濃遇咖啡今年又把跨界合作的限量版滑板帶到進博會展臺。據雀巢方面介紹,該滑板同樣使用了由回收咖啡膠囊外殼再生鋁生產的元件原材料。

雀巢旗下Nespresso濃遇咖啡限量版滑板。  企業供圖

雀巢旗下惠氏營養品也在本屆進博會上公佈碳減排“路線圖”。乳原料方面,惠氏“啟賦”系列奶粉使用100%認證的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的棕櫚油,2025年目標為降低20%碳排放。2023年起,惠氏將採用新一代減碳包裝,去除金屬罐身的收縮套膜,罐蓋採用生物材質塑膠,使用便於回收的淺色罐蓋和勺,如此可使原生塑膠使用量減少1/3。

作為紐西蘭乳業代表,恆天然在本屆進博會上重點展示了全球首發草飼純牛奶,及草飼放牧背後的環境效益。據恆天然大中華區副總裁薄雙宇介紹,“草飼放養系統和低碳的牧場運營實踐,使我們成為全球少數的低碳乳品生產商之一。”自上屆進博會以來,恆天然已與十多家客戶簽署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及草飼放牧授權協議。

恆天然大中華區CEO周德漢表示:“對於恆天然而言,進博會猶如一個‘綠色引擎’,不僅驅動我們在華業務增長,還為我們提供了和客戶及合作伙伴共享共建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帶動乳品行業的高質量升級發展。我們進入中國市場已近50年,是進博會賦予我們新的增長曲線。如今,大中華區已成為恆天然集團全球最大及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本土展商更新零碳“朋友圈”

除外資企業外,以伊利、蒙牛、光明、澳優為代表的本土展商,也在進博會更新“零碳”朋友圈動態。

蒙牛總裁盧敏放曾在上屆進博會期間的全球乳業合作論壇上表示,牧業碳排放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15%,其中61%的排放來自養牛,奶牛佔有相當比重。“‘雙碳’目標下,乳品行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只有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真正建成高效、包容、有韌性、可持續的農業與食品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各類食品安全問題。”

2022年,蒙牛提出“GREEN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可持續的公司治理、共同富裕的乳業責任、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負責任的產業生態圈、營養普惠的卓越產品五方面發力。面向2025年,蒙牛進行全產業鏈改造,旗下累計有2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年度獲批1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年度清潔能源用量同比增長6。87%。

自2010年起,伊利率先開展企業內全面碳盤查。2020年10月,伊利響應國家“3060”雙碳目標,在行業內承諾實現碳中和。2022年4月,伊利釋出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個雙碳目標及路線圖,宣佈2050年前實現全產業鏈碳中和,並與全球43家戰略合作伙伴啟動“零碳聯盟”。

本屆進博會上,伊利攜手利樂、菲仕蘭、科漢森、羅蓋特等43家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共同簽署《零碳聯盟章程》,未來聯盟中的每位成員都將以可持續發展為主旨,聚焦雙碳管理,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

作為伊利奶粉板塊重要組成部分,澳優在進博會上打造了綠色展臺,其獨立展架及展櫃均採用烤漆工藝,不含甲醛、苯及其他揮發性有機物的塗料,展臺所有櫃子都可回收再利用。在展臺搭建過程中,澳優使用膠黏劑及B1級防火阻燃材質,且採用一體化開模製作,運輸及裝卸方便,實現所有選材“綠色化”。

第五屆進博會澳優打造的“美好營養生活”館。  企業供圖

光明乳業紐西蘭子公司新萊特乳業也在本屆進博會上分享了“源自優質奶源Made With Better Milk”專案,展示海外企業為可持續發展及節能減排所做的努力與成果,比如透過無煤化目標、農場溫室氣體低排放量目標、再生農業目標等方式,實現行業內最大規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計劃。

會場外延續綠色風潮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2021年釋出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報告指出,食品擺上餐桌前,需經歷研發、養殖、收穫、加工、分銷、零售到儲存的層層環節,每個環節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隨著人口增長和飲食結構向肉類傾斜,預計未來幾十年全球食品消費增速將高達70%,因此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同時,推動農業、食品行業碳減排可能頗具挑戰性。

儘管零碳之路並非易事,需要大量資源投入,頭部食品飲料企業已將其視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賽點。億滋國際今年年初發布的《2021全球零食現狀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主動關注零食對環境的影響,包括包裝的環保與可回收、供應鏈相關的環境問題等,這些因素會影響消費者對於零食企業品牌的選擇。

進博會場之外,伴隨食品企業碳減排成果落地,伊利、雀巢等參展企業的“零碳食品”已在中國市場掀起風潮。

今年以來,伊利陸續推出“零碳牛奶”“零碳酸奶”“零碳有機奶粉”“零碳冰淇淋”等5款產品。今年6月13日推出的伊利首款“零碳冰淇淋”,經認證每個產品從原料獲取到生產加工、從包裝到運輸,實現全週期“淨零”排放,並獲得國際認證機構必維集團頒發的碳中和核查宣告(PAS2060)。消費者在這款冰淇淋包裝上,可以看到“碳中和”標籤。根據綜合測算,每20個這樣的冰淇淋相當於中和9。7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同樣有碳中和產品落地的,還包括跨國食品飲料巨頭雀巢。為兌現“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承諾,雀巢6月17日釋出中國市場首款碳中和有機奶粉。消費者每購買一罐該奶粉,可以助力抵消14。2千克碳排放。實際上,今年3月,這款產品就已拿到權威第三方機構頒發的碳中和產品證書。本屆進博會上,這款碳中和牛奶也亮相於雀巢展臺。

“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之前,找我們做碳足跡認證的國內食品企業數量只有一兩位數,現在已經達到三位數。”國際認證機構SGS知識與管理服務事業群風險管理方案中心總經理嶽慶松用“雨後春筍”來形容政策出臺前後國內食品飲料行業的變化。

頭部食品企業碳中和目標的制定與執行,也在倒逼產業鏈各環節供應商作出改變。從2017年開始,伊利將上游牧場的碳排放納入碳盤查範圍,2021年開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輔料供應商的碳排放資訊,啟動對所有產品品類的碳足跡核算。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