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大禹為何姓姒?甲骨文改寫認知

關於大禹的姓氏,史書記載得非常清楚,史記記載“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sì)氏。”

姒姓,與姬、姜、嬴、妘、媯、姞、姚一起被稱為上古八大姓,其中姒姓至今猶存,但總數在2000人左右。

與西方姓氏不同,中國每一個姓氏的背後,都有一段輝煌的歷史,與其所在的族群、部落密切相關。那麼,姒姓背後有何歷史?對於大禹為何姓姒,一些史書上記載說“堯賜鯀姓姒”,還有一些史書說鯀之妻吃了薏苡感而身孕,隨後生下了禹,於是就取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然而,甲骨文卻改寫認知,姒姓可能揭示了大禹部落的經濟活動。

所謂姓氏,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因此“姓”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改變,主要用來避免近親結婚的問題,即“同姓不婚”,但“氏”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

在上古時,“姓”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而這種名稱又與圖騰崇拜、部落經濟生活特徵等密切相關。

因此,姒姓必然與大禹部落存在緊密的聯絡,而從“姒”字來看,由“女”與“以”組成,左邊的“女”旁意思非常明確,故而大禹部落的奧秘必然體現在“以”字身上。

以下,就重點聊一聊甲骨文中“以”字的來源,從文字源頭探索大禹姓姒的原因,筆者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種解讀:

一,大禹部落善於農耕

甲骨文中的以字(見下圖),與㠯(yǐ)同源,第一種解讀是農具耜(sì)。

其中,耜在中國歷史極其悠久,但因為是木製品,不容易儲存,如今考古發現的上古木耜很少。以如今考古發現來看,木耜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長江下游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發現距今7000年的木耜,後在四川金沙遺址中,發現3000多年前的木耜。歷史上,後來“耜”成為農業的代表,唐代著有《耒耜經》,就是一部農書,以“耜”指代農業。

史書記載,虞朝虞幕、夏朝大禹、商朝商契、周朝后稷,其中唯有“和合五教”的商契可能是巫師,其他三人都與農業生產有關。

在讀音上,姒與耜的讀音一模一樣,應該不是偶然現象。

因此筆者認為,因為“耜”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於是大禹部落被稱或自稱為“耜”,由此演化出姒姓。

同時,河姆渡遺址、金沙遺址出土的“耜”,與如今鏟子幾乎一模一樣,非常利於挖掘,或許“耜”是大禹治水成功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問的是,金沙遺址與河姆渡遺址的“耜”比較相似,兩者顯然存在傳承關係,而大禹在浙江、四川汶川一帶都有流傳,那麼大禹部落是不是起源於浙江,夏朝滅亡後流落於四川?

二,大禹部落善於造絲

甲骨文中的以字,還有一種解讀與絲綢製作有關,即圓圈部分為蠶繭,上面一根線為絲頭,或者說是一個剛找到頭緒的蠶繭。之所以這麼判斷,有以下三個依據:

首先,西周金文中的始字,由“厶”、“口”、“女”組成,過去解釋為女子剛剛懷孕,但其實“口”部可以解釋為鍋,“厶”部猶如以字金文,即可以解讀為一個女人在熱水鍋裡剛找的一個蠶繭的絲頭。

其次,“已”與“以”非常相似,幾乎就是字形顛倒了,過去解釋為胎兒即將成熟,即將出生,但其實也可以解釋為絲頭在下,表示完結、可停之意。換言之,絲頭在上是“以”,絲頭在下是“已”。

其次,甲骨文中的終字,是兩個(多個之意)已空的蠶繭,表示結束之意,圖2更為形象。而且,影象顯示從兩個或多個蠶繭抽絲,最終合成一條絲線。換言之,“已”是一個蠶繭結完結,“終”是全部結束。

因此,“始”、“終”、“以”、“已”是上古蠶繭繅絲的過程,其中始終是開始與結束的整個過程。

筆者認為,中國是絲綢之國,而絲綢又與華夏服裝華美有關,因此絲綢製作在上古必然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種經濟活動也就必然會反映到造字上,即古人會“優先”創造與絲綢生產相關的文字,如此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製作絲綢。由此來看,從蠶繭繅絲的角度解讀“始”、“終”、“以”、“已”是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姒”的本義是一個女子在蠶繭上找到了線頭,背後反映的是大禹部落善於製作絲綢產業。在4000年前,絲綢製作無疑是高精尖產業,大禹身著華美絲綢,向外開展絲綢貿易,不僅可以震懾諸侯,更能迅速積聚力量。

三,與懷孕產子有關係

“以”的第三種解讀是懷孕、胎兒。從文字演化上看,後來右邊加了一個“人”字,古人以強調其為胎兒。

與“以”極為相似的是“巳”(sì),只不過甲骨文“巳”是“以”的倒文,即頭朝下的胎兒,表示已經成型、即將降生(見上圖)。

因此,姒姓可能與懷孕產子有關,屬於生殖崇拜的一種。

有意思的是,夏朝在前、商朝在後,商人曾臣服於夏人,而夏人姓姒,表現的是懷孕產子,商人姓子,文字上表現的是嬰兒,那麼夏商姓氏與夏商曆史有沒有關係?

總之,從甲骨文角度來看,大禹之所以姓姒,不是史書記載的“帝堯賜姓”或“源自薏苡”,而極有可能與大禹部落的重要特徵密切相關,其中可能性更大的是大禹部落善於農耕,懂得製作農具耜,同時這種工具也助推大禹治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