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全球超10億人有精神類疾病#登熱搜,如何解困精神診療領域“人才荒”

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在全球排名第一。#全球超10億人有精神疾病#的詞條近日登上了微博熱搜。

就我國來看,根據國家衛健委資料,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人,但精神類疾病醫生數量卻並不多,精神科醫生數量僅為約6。4萬人,只佔全國醫生數量的1。49%。

在業內專家看來,解決精神疾病診療人才短缺的問題,需要從國家政策和高校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發力,同時,不再把精神類疾病作為個體問題來看待,而是作為公共和社會問題予以重視。

緊缺專業人才

近日,在第二屆世界衛生健康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蓋面已經超過十億人,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增加。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負擔,在全球排在第一。

具體到我國,來自今年6月17日國家衛健委召開的“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這十年”系列新聞釋出會上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重性精神障礙患者有660萬。

陸林則介紹,“目前我國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已達17%”。

但目前,我國精神科醫生數量還顯不足。在國家衛健委今年8月25日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介紹說,截至2021年底,全國醫師數量已達到428。7萬人,但精神科醫師僅有約6。4萬人。

“過去很多縣、市醫療機構的精神衛生科很少,甚至沒有精神科醫生。過去十年,這樣的現狀得到了很大改變。”但陸林也直言:“我們的人才儲備非常不夠。在很多發達國家,有5%左右的醫學生在畢業後會選擇規培成為精神科醫生,我們選擇規培做精神科醫生的不到1%,這讓精神科的人才發展後勁缺乏。”

在當日的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王慧則透露了另一組資料:我國精神障礙患兒已經超過5000萬,總體就診率不到20%。“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我國兒童精神科醫生只有500人左右。”王慧說。

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

“培養一個醫生不容易,培養一個訓練有素的精神科醫生更難。”陸林此前表示。

據瞭解,精神科是內科分支中最難的學科之一。鑑別診斷複雜(要首先排除多種器質性病變),標準不完全統一(病人症狀各異,轉歸複雜),臨床治療方案的權威共識短缺(學科起步晚,藥品研發慢),意味著專業人才培養對於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教育資源的投入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此前,有全國人大代表在提交的相關建議中也提出,目前我國精神心理學方面的醫學教育未得到足夠重視,高校醫學專業未將心身醫學納入主課。據其統計,“我國現有精神衛生專業的醫學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很少,且沒有一所醫學院校開設精神衛生護理專業”。如此就導致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供給力度嚴重不足。

有分析指出,要增加心理醫生數量,首先要在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有相應的改革。如專業設定,教學資源的保障,都要體現出對精神衛生教育更多的重視。這是緩解精神科醫生不足最基礎的一環,必須要儘快彌補短板。

近年來,教育部門也針對社會反映強烈、關注度高、崗位吸引力相對不足的醫學影像學、麻醉學、兒科學等部分緊缺專業,明顯加大了支援力度。

特別的是,國家明確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中,加大醫學及相關學科建設佈局和支援力度,這實際給精神衛生等緊缺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理應抓住機會。

但在現實中,相比其他學科,精神科專業的熱度不併太高。“在我們學校,精神科的研究生報考人數比消化科、心內科、神內科等熱門科目而言是相對較少的。”某醫科大學精神科研究生徐玉卿(化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就我所瞭解的情況來說,精神醫學研究生主要來自兩個群體:一是精神本科醫學生,二是臨床醫學生。本科精神專業學生在高中報考專業時可能對精神科並不熟悉並未完全瞭解,出於好奇做出這樣的選擇,在讀研時‘分流出去’是有可能的。但是選擇繼續留在精神科學習,就是因為熱愛,想去治癒那些具有‘看不見的創傷’的患者。”在談到未來的就業規劃時,徐玉卿表示,會加入精神科醫生的群體,為這個行業發光發熱。

“上線”更多職業補短板

為了有益補充精神科醫生的不足,我國也在透過多舉措解決精神類醫生匱乏的現狀。

今年7月14日,人社部在官網釋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的公告,其中有7個與心理學直接相關的職業列入其中,包括:心理學研究人員、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技師、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教師。

相較醫生,一些患者更願意接受心理諮詢師的治療。“我覺得心理諮詢師對我的病情恢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相較於精神科的醫生,心理治療師更多的是一種傾聽和陪伴,時間往往都大於一個小時,讓我比較放鬆,可以訴說自己的病症。對我來說,醫生只是詢問病情開藥,而心理諮詢師更能和我產生共情,走進我的內心世界,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患有抑鬱症、家住豐臺區的楊伊伊對北京商報記者說。

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眼下,考取心理諮詢師、心理診療師等資格已擁有了一定的熱度。

心理諮詢師張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說,從心理諮詢師資格考試恢復以來,目前已經有100多萬人考取了資格證書。“但是,實際上也就3萬-4萬左右的人從事心理治療的相關工作,還是比較匱乏的。”

在談及為什麼選擇心理諮詢師作為自己的職業時,張女士則表示,“我最初是因為自己在面對家庭孩子教育的問題時有一些困擾,不知道怎麼溝通和處理,開始學習心理學尋求幫助,逐漸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也想幫助我身邊有心理苦惱的人走出困境,這就是我選擇考心理諮詢師的原因”。

張女士進一步說,“雖然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病症,但和精神科大夫最大的差別在於,心理諮詢師並不具備處方權,只能透過心理干預的方式進行治療,對於未來的精神衛生領域‘人才荒’的問題,需要雙向發力。”

武漢大學客座研究員唐大傑認為,改善全民的精神問題除了壯大專業人才隊伍之外,也應加強初中到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教師配比。實現心理健康大普查、建設心理健康檔案。

“由於國民素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國家政策的推動,目前對於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有色眼鏡’已經有明顯的改善,這對壯大精神類疾病人才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說道。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侯女士對此頗有感觸:“我患雙相情感障礙症已近6年。近兩年,我明顯感受到包容度正在越來越高,我的心態也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

“隨著宣傳力度的提升和人們健康觀念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摘掉對於精神類疾病的有色眼鏡,多了一些包容和善意。”張女士表示。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