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在軌遙感衛星達200餘顆 中國遙感技術如何惠及世界?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電 題:在軌遙感衛星達200餘顆 中國遙感技術如何惠及世界?

作者 馬帥莎

記者近日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目前中國在軌穩定執行的300千克以上的衛星有300餘顆,居世界第二位,在軌遙感衛星達200餘顆,具備對全球全要素、全覆蓋、全天候的調查監測能力。如何讓中國遙感技術服務全球、惠及世界?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近日在北京接受媒體採訪作出解讀。

據悉,高分專項經過10餘年的建設,已實現從地球靜止軌道到低軌衛星群、從可見光到紅外、從多光譜到高光譜、從光學遙感到雷達遙感的對地觀測能力,構建了中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骨幹網。

在此基礎上,中國進行了空間基礎設施陸地資源環境、海洋監視監測、天氣和氣候觀測等一批星座的立項建設,引領商業衛星蓬勃發展,推動構建以衛星通訊、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為主體的天地一體化國家空間基礎設施體系。

趙堅介紹稱,目前中國在軌穩定執行的300千克以上的衛星有300餘顆,居世界第二位。在軌遙感衛星200餘顆,實現了16米解析度衛星資料1天全球覆蓋,光學2米解析度資料全球1天重訪,1米解析度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對全球任意地區重訪時間為5小時,具備對全球全要素、全覆蓋、全天候的調查監測能力。

“中國遙感應用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林草等重點行業已經實現由示範應用轉入主體業務服務。”趙堅說,但也應該看到,這些行業遙感應用系統主要服務於本行業主體業務,並未形成體系化合力,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他還指出,國際社會對遙感資料的需求巨大,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例,僅有30%的國家和地區擁有相對豐富的遙感資料,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和民生安全保障能力是沿線各國共同面臨的迫切需求。

在這一背景下,國家遙感資料與應用服務平臺11月21日正式開通,平臺已聚合高分衛星、民用航天科研衛星、國際合作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30多顆衛星資料資源。其中,平臺國際版具備全球共享服務能力,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提供遙感衛星資料和產品服務。

事實上,中國航天一直高度重視對外援助工作。據知,中國援助埃及建設埃及二號衛星正全力推進,援助奈米比亞建設衛星地面站加速實施。援埃及二號衛星專案是中國政府根據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採取對外援助成套專案管理模式開展的首個航天整星工程合作專案,創造了中埃兩國友好合作歷史中的多個“第一”。

專案完成後,埃及將成為非洲第一個具有完備的衛星總裝整合測試能力的國家。目前,衛星及配套地面系統研製進展順利,預計將於2023年內具備衛星發射條件,將為埃及的農業生產、國土資源調查、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可持續發展提供航天高科技的有力支撐。

趙堅認為,這些工作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我們不僅自己要發展,而且要和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真正實現中國的遙感服務華夏、惠及全球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