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當四川歷史名人遇上“冬至”:冬至陽生春又來

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12月22日,迎來冬至節氣。古人非常看重冬至這個節氣:“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淮南子·天文訓》說:“冬至……陰氣竭,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古人認為,冬至作為萬物始成的重要節點,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杜甫

在四川歷史名人中,“詩聖”杜甫對冬至格外青睞,他寫下《小至》《冬至》《至後》等佳作,從“冬至陽生春又來”到“年年至日長為客”,將自己的“希望”與“絕望”坦白地交付出來。心懷遠大政治抱負、仕途卻屢受挫折的他,或許也希望能等來命運的“陽氣回升”和“春天來臨”。

《小至》:對春天的渴望

《小至》是大曆元年(766年)杜甫告別成都茅屋漂泊到夔州後冬至前一天寫的。全詩緊緊圍繞冬至前後時令變化,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反映出詩人對人生和命運“春天”的渴望。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四時變幻,人事更替,冬至後陽氣上升,春意萌動。“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二句直承首聯“冬至”的自然節令特徵,別出心裁,用刺繡添線、葭管飛灰,進一步點明季節變化。“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無論是堤岸邊靜待抽條吐綠的柳樹,還是山上衝破寒氣欲待綻放的梅花,勃勃生機間都彷彿吐露出春的氣息。雖然春天容易引發鄉愁,但杜甫的鄉愁卻是樂觀向上的,他以“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二句做結尾,奉勸世人幹盡杯中酒,享受美好的生活。

《冬至》:對前路的迷惘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度過了棄官飄零以來的第九個冬至日。長年為客流落異鄉的杜甫每逢歲時節令都會生髮無窮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冬至》抒懷。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年年到冬至這天,杜甫總是在他鄉做客。詩中他感嘆,自己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他是獨獨衰老。詩人在這個冬至日裡,扶杖而行,身臨“丹壑”,而意想“紫宸”,眼下的悽清、落魄與昔日的熱鬧、得意對比強烈,今日的“窮愁”更加凸顯出來。要結束這種漂盪生活而重歸故里的心情更加強烈,可回家的路卻尋不著,所以他不禁要悲嘆:“路迷何處見三秦”。

《小至》和《冬至》兩首詩的創作時間只隔了一年,地點都在夔州,但從詩中不難看出,杜甫的心態經歷了極大的變化,可謂從希望到絕望。

冬至已至。今天,你怎麼過冬至?不妨就著杜甫的冬至詩歌,品味那種難忘的意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