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年會聚焦“教育的情感轉向”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經合組織(OECD)教育官員、教育政策研究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地方教育管理者、中小學校長等圍繞“教育的情感轉向”展開討論。

經合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創新和測量發展部主任蒂亞•盧科拉認為,社會與情感能力和學生的學業成功、福祉密切相關。好的師生關係也與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密不可分。她分享了一項調查結果: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自我評價越高,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的學生在其他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也更強。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表示,長期以來,中國學校教育注重書本知識傳授;“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中國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黃忠敬介紹,從國際視角來看,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轉向經歷了三次。第一次轉向是從認知到情感的轉向,也就是從智商到情商的轉向;第二次轉向是從心理到教育的轉向,從心理學領域轉到了教育學領域;第三次轉向是從國家到國際的轉向。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教育卻不是,教育是人類為人類設計的學習系統。“現在世界變了,社會變了,經濟生產變了,生產的形態變了。以前是一條直路,拿到教育學歷,就前途無限。現在像攀石一樣,每一步都需要思考。這對個人的要求也不一樣,就需要我們學會共處,也要學會自處。”

為什麼成績好的人,心理健康可能很差,為什麼存在“高分低能”?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袁振國稱,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面,就是要從“認知能力”轉向“情感能力”的拓展。“我們現在僅僅強調‘認知’這部分,而對於‘情感’部分的認知才剛剛開始。現在大家談專案式學習、任務式學習,這些學習模式的過程是形成人與人之間合作的一個重要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是怎樣合作的、形成了怎樣的合作品質,這些需要被重視。”

社會與情感能力如何測量?袁振國表示,現在對認知能力的測量有成套的試卷,而且使用得非常成熟。情感能力如何測量、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進行統計和分析,這些研究和實踐才剛剛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