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現在售賣的“炒紅果”,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昔日北京入冬以後,乾鮮果品店一般都要自制炒紅果與溫樸售賣。當代介紹舊京風味特色食品的,常把炒紅果與溫樸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食品,儘管都是山楂製品。山楂又稱紅果、山裡紅、赤爪子等。物種繁多難以盡數。在生活中,一般把個大肉厚的稱紅果或山裡紅,個小肉薄的稱山楂,而把單核形似櫻桃的小山楂稱楂子。

資料圖 新華社發(趙東山 攝)

先說炒紅果。炒紅果係指熬糖蜜漬去籽紅果。明明是糖水熬製,卻冠名“炒”,據說源於滿語。滿語事關烹飪技法分類的詞彙遠沒漢語豐富,常把煮、煎、炒等籠統地稱作炒。其實細究起來,也未必如此。這裡所用的“炒”,實際上突出的是核心製法跟炒菜手法相似,熬糖時不攪動,待湯汁黏稠,放入紅果慢慢翻炒,紅果發亮即成。晾涼後食用。因湯汁少而黏稠,可用平盤盛放。

昔日商家凡售賣炒紅果的,大都自己製作。各家之間存在技法上繁簡精粗的差別,因而品質賣相也不能同日而語。質優的必是選果精、制胚細、熬糖火候準的。選果精,首選京東盤山地區的俗稱大金星的紅果,其次大綿球,二者皆籽小肉厚,挑揀其中個大光鮮的;制胚細,將精選的紅果洗淨下鍋煮軟,撈出剝皮去籽,務要使果肉不散不碎,然後分散擺在蓋簾上晾一天;熬糖火候準,銅勺注少量水加砂糖與些許鹽熬至起筋,轉微火放入果胚慢炒,謹防果肉散碎,待汁濃掛果即成。吃起來酸甜可口,果肉完整筋道彈牙。手法如此費時費工,售價當然要比簡約版的高出不少。昔日冬季高檔宴會的四四席,四蜜餞當中多有此物。記得老東安市場南門內有一家劉記萬盛德的攤商,所制炒紅果精良地道。

普通製法相對粗略,不拘紅果的大小與產地,也不精心挑選,煮軟只去籽而不剝皮。然後熬糖蜜漬。湯汁多寡亦不一,湯多的幾近溫樸,乃至不能用平盤盛裝。更為省事的是生果下鍋。紅果洗淨豎切兩瓣,去籽蒂,糖水煮開,下入薑絲或姜碎與處理好的果料,熬到收湯果亮即成。顯然,炒紅果雖為京城傳統時令佳品,但沒有統一嚴格的製作程式與成品標準,商家各採其法,因而品質與價格也相距甚遠。

再說溫樸(亦有寫作榲桲的)。溫樸係指糖水蜜漬楂子或小山楂。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溫樸形如櫻桃而堅實,以蜜漬之,既酸且甜,頗能下酒。”製法比優質炒紅果簡單許多。楂子與小山楂皆個小肉薄,焯水去其澀,捏去籽核,銅勺注足夠的水加砂糖煮開後,放入果料熬煮,汁色變濃即成。湯汁甚是豐富。商家為了讓湯色鮮紅誘人,往往新增食用紅色色素。溫樸重在湯汁的酸甜適中,用之拌白菜心兒或梨絲,曾是冬令很流行的佐酒冷盤,頗能降火生津解膩。顯然,溫樸屬於湯品,難以用平碟盛放。購買時需自備容器。

溫樸之名源自滿語,其詞義就是山楂。書寫時還是選用溫樸為好,不宜寫作榲桲,以免造成認知上的混亂。清聖祖《御製文集》四集卷三十講,“滿洲呼山楂曰榲桲。《政和本草》(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官修重訂刊行)附載榲桲於柰內,是宋時已有此稱。”經睿智君主這樣一辨析,遂鑄成社會誤解,以為滿語山楂是漢語榲桲移用,兩者為同一物種。宋潘自牧《記纂淵海》九十二“果食部”記“榲桲,果名”。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九記東京市面上售賣的時令果品中亦有榲桲。但是,這裡所記的榲桲並不是山楂,雖然兩者皆為薔薇科喬木,果實也都個較小帶酸味可食,但在植物科屬、果實形狀與顏色等方面比較絕不相同。榲桲多為梨形,黃色,有香味,果梗短粗;而山楂多為蘋果形,紅色或紅黃色,無香味,果梗細長。

當代全球物流通暢,食物供應極大豐富,品種琳琅滿目,口味追求更是千變萬化。品嚐快樂早已從食而精轉向了食而博。因之,必然促使許多傳統美味佳品走向衰敗。即以炒紅果而論,紅果乃冬令尋常價廉之物,若精心製作優質的,由於人工成本過高,就難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畢竟社會消費觀念不太容易接受廉價之物附加過高的工時技藝價值。現在市面上出售的炒紅果,大都不再剝皮,去籽也不再是煮軟手捏,而是生紅果從中間穿出,蜜漬時湯汁過多,好似糖水罐頭。再冠以炒紅果之名,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原標題:

炒紅果與溫樸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