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城內馬家一門忠烈——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12)

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十二)

城內馬家一門忠烈

文/崔金山 蒐集整理

“白髮丹心壯,存亡共此城。九原皆骨肉,四世各忠貞”。這是清代訓導紀楧適所作《謁馬介愍公祠》的開篇四句,寫的是靈壽縣城內村明朝高官馬從聘及馬家劫難的悲壯史詩。馬家劫難也是有記載以來靈壽城最大的一次浩劫,史稱“戊寅邑難”,全城官民奮勇拒敵,縣城被攻陷後遭受滅頂之災,馬家事蹟尤為壯烈,當為靈壽古今驕傲。

靈壽馬氏家族是本縣土著,也是縣城名門望族,元明清時代名人輩出,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是《明史列傳一百五十五》之明代兵部右侍郎馬從聘。

馬從聘

據《靈壽縣誌》:馬從聘(1557-1638),字起莘,史稱馬都堂,靈壽城內人。祖父馬朝用,父親馬思宣,都是歲貢。從聘自幼聰慧異常,博聞強記,讀書一覽成誦,歷數十年不忘。萬曆十七年(1589)考中進士,初授青州府推官,六年後提升為江西道監察御史,萬曆二十六年(1598)任兩淮鹽課。期間忠於職守,不畏強權,敢於嚴察本地官員,並曾彈劾欽命都督、御馬監權監等朝廷重臣,皇上為其“書屏志績”。萬曆二十九年(1601),任浙江巡撫,後為太僕少卿,進右僉都御史,1612年再巡撫延綏(延安、綏德),多次擊退入侵蒙古之敵,獲大捷三次,還曾一度直搗其巢穴,皇上親自手詔褒獎從騁之功。後因朝中權奸和自身有病,請求養病回家,在家修橋補路,教化鄉民,聲譽極佳。天啟十年(1621年),明熹宗以延鎮捷功升馬從騁兵部右侍郎,給三代誥命:“蔭一子舍吾,世爵百戶二鎮撫十,賜大紅飛魚一襲,白金六十兩”。此時,馬從騁已在家閒居10年。馬從聘一生撰有《四禮輯疑》、《通鑑纂要》等著作,並將自己給朝廷的奏疏編撰成《蘭臺奏疏》兩卷流通於世。

崇禎十一年(1638)(戊寅年),後金(清)大軍越長城內犯,破京南70餘城,十一月圍攻靈壽縣城。知縣馮登鰲率眾登陴拒敵,城內士民奮勇參戰,時年八十二歲的馬從聘偕三個兒子率族抗清,全力協助知縣拼死守城,最後寡不敵眾,靈壽古城被攻破。馬從聘看到大勢已去,向北再拜,對三個兒子士懿、士通、士偉說:“我是朝廷大臣,義不可辱,你們逃命去吧!”說完自縊,享年81歲。三個兒子不肯離去,皆隨父自縊。清軍攻城後,血洗靈壽城,馬從騁一家被殺54人,知縣及其僚屬、家眷全部被殺,包括曾任吏部考功司員外郞的東關耿雲樓(隨馬從騁同列《明史列傳一百五十五》)等縣內知名士紳死50多人,兵民死傷無數,縣署、鄉賢祠、松陽書院、察院行臺及許多民房被毀,其慘狀不忍睹,因稱“戊寅邑難”。

對於馬從騁是如何死的,百度馬從聘生平簡介另有說法:“敵眾來勢兇猛,城門終被攻破,從聘揮眾力戰,最後被俘。敵脅迫從聘投降,從聘痛斥之,被敵穴埋,僅露頭部。時家人從死者五十四人,從聘三子士愨、士通、士偉死於父側。有子媳鄭氏(士昌妻)不顧敵人威脅,提飯為太公送啜,遭敵殺死。”“戊寅邑難”發生於清廷並未入關的後金時期,後金兵馬主要以摧毀漢民意志、掠搶錢物為目的。由於這次掠殺過於兇殘,大清入關執掌天下之後,當朝官員修史時是否為了掩蓋其罪行而粉飾為自殺,還值得考證。但無論是自殺還是被殺,馬從聘都無愧於民族英雄,馬家也無愧於一門忠烈。

靈壽戊寅之難發生後,崇禎皇帝對馬從聘父子四人同時為國殉難的壯舉震悼不已,於崇禎末年下詔追贈馬從聘為兵部尚書,“諡介愍,官其一子”,並欽命赦建祠堂、為其樹牌坊於鄉里。

據史載,馬氏忠烈祠堂位於舊縣城南門內東側,“馬公忠節”跨街石牌坊和“豸秀承恩”跨街木牌坊橫亙於城內大街,馬從聘故里碑立於小東關接官亭前,馬氏墓群與馬從聘墓葬位於現化肥廠老廠區。目前,“馬氏跨街牌樓”、“馬氏祖塋”、“介愍墓葬”等馬氏珍貴文物均已在文革中遭到毀壞,所幸馬氏忠烈祠堂儲存基本完好。

我在網上百度了一下馬從聘及城內馬家資料,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和明朝列傳有馬從聘的事蹟介紹,筆名石門杜的學者寫了一篇“馬家祠堂與馬氏墓群”部落格,縣裡有關部門和城內村並沒有一篇介紹這段靈壽歷史上最為悲壯史實的文章,僅存的馬家祠堂也沒有一張網上照片,只有化肥廠的高煙囪日夜吐著青煙,像是在不斷訴說著沉睡在地下的馬家先輩們的悲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