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日均2100億次呼叫,北斗系統“卷”進導航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略大參考,作者|楊知潮,編輯|原野

作為主流智慧手機的標配,GNNS(全球定位系統)的競爭一直暗流湧動。本著使用者至上的原則,多數手機廠商都是同時支援北斗、GPS等主流定位系統,擇優而用。

這是一場使用者看不見的競爭,很長時間裡,GPS都憑藉先發優勢佔據著更加主流的市場地位。但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近日,北斗辦官方公眾號宣佈,北斗系統每天被高德地圖呼叫的次數已經達到2100億次,還在平均單次定位呼叫衛星數量、民用定位精度等多個維度超越GPS,正式實現了對國內導航應用定位的全面主導。

手機使用者無法感知到定位訊號來自哪個系統,但對北斗而言,這無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這意味著北斗從GNNS的參與者變為主導者,也標誌著這項耗時26年、總投入超120億美元,累計超30萬人參與的宏大工程,通過了市場的檢驗。

而在當下特殊的國際競爭局勢之下,類似北斗這種自研技術的崛起,也在傳遞著無比珍貴的信心。這關乎當下,更關乎未來。

01 發展

想搞清楚高德地圖每天2100億次的呼叫意味著什麼?有必要先來了解北斗系統的歷史。

嚴格來說,北斗系統在2020年才正式坐上牌桌,與GPS系統展開正面較量。

35顆北斗三號衛星在那年完成全球組網,自此,北斗系統開始為全球使用者提供服務。

為了迎接那一天,北斗努力了26年。

時間回到1994年,當時還叫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的北斗一號系統,啟動建設。

由於資金、技術等客觀條件的不足,北斗系統的建設並未採用美蘇的一次性建成,而是立足於國情,堅持自主創新,分設三個階段逐步完成。

其中,作為第一步的北斗一號系統建設難度最高,耗時也最長。從1994年啟動,直到六年後的2000年,兩顆靜止軌道衛星才成功上天,北斗系統開始投入使用,到2001年年底正式開放運營,主要為中國使用者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訊服務。

不過,當時的北斗民用化還處在試水階段,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而從摩托羅拉失敗的銥星系統到space X、成功的星鏈計劃,歷史上諸多重大科技專案都反覆驗證過:商業化的成功與否,是大型專案成敗的關鍵。

北斗系統的進化很快來到第二個階段,即商業化之路。

2004年,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啟動。第二年,北斗公司被授予了運營服務牌照,宣告北斗系統正式進入商業化時代。不過彼時的北斗系統僅有三顆衛星,也僅僅能覆蓋國內範圍,商業競爭能力與有數十顆衛星的的GPS、格洛納斯不可同日而語。有資料顯示,到2009年,北斗使用者僅為6萬,市場佔有率僅為1%。

不過這僅僅是個開始。在第二階段後半程,北斗系統的建設開始明顯加速,到2012年年底,14顆衛星已經完成發射組網,服務範圍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

在此期間,北斗服務的民用客戶也越來越多。到2011年,國內的北斗使用者已經達到了十萬人左右,累計提供定位服務達到2。5億次。不過北斗商業化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客戶多來自大型集團,終端裝置價格昂貴且笨重,個人消費者難以接受。彼時,全國沒有手機廠商能支援北斗系統,一些記者與野外工作者在山野沙漠等嚴苛環境中使用時,還需要揹負專門的北斗裝置。

在北斗二號系統建設的同時,

2009年,北斗第三階段,即全球系統的建設也同時啟動,計劃於2018年向“一帶一路”及周邊國家提供服務。

2020年6月,隨著最後一顆衛星“吉星”上天,北斗系統的35顆衛星完成組網,這項總計耗時26年、總投入超120億美元、累計超30萬人參與的宏大工程正式完成。

圍繞北斗系統,天上與地下的推進在同時進行。

北斗全球系統的建設,幾乎與它的全面民用化是同步進行的。

2013-2014年,第一批支援北斗系統的智慧手機陸續上市,北斗系統開始與GPS、格洛納斯一起,為中國手機使用者提供服務。國內營運車輛陸續安裝北斗裝置,以保障其營運安全。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接入北斗,以實現更加科學的停放,維護市容市貌。

2007年,北斗星通公司的收入僅1000萬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北斗星通的營收已經達到24。6億。如今,全國安裝北斗終端的營運車輛超過700萬輛,支援北斗的智慧手機超過98%,且調取率超過了GPS。此外,北斗系統還服務110萬輛共享單車精準停放。

圖:北斗系統在減災救災、電力應用、 數字施工和共享單車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不斷增長的資料背後,市場格局也在逐漸發生轉變。

在最早為車輛、船舶安裝的一批北斗導航儀中,多同時配有GPS系統進行輔助。因為彼時的北斗系統還稍顯稚嫩,更多是作為GPS和格洛納斯的輔助定位。如今,隨著高德地圖每天高達2100億次的呼叫,毫無疑問,北斗系統已經成為中國市場上的主導。

02 贏家

北斗系統的成長史同時也是一部逆襲史。

GPS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95%以上,彼時,北斗系統幾乎不值一提。

到2016年時,情況還沒有大幅改善。受限於當時北斗系統的覆蓋範圍與服務能力,資料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支援北斗定位功能的759 款,僅佔同期申請進網的全部手機比僅為21%。即使在支援北斗的裝置上,北斗也只是作為GPS的輔助存在。

雖然GPS並不直接收費,但透過高精度使用授權,接收器、晶片等生產商的納稅等方式,美國依然可以靠著GPS長期“躺賺”。

商業利潤之外,定位系統技術長期由美國公司主導,相關的定位資訊也掌握在它們手裡,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動,這其中暗含的風險也逐漸增長。

於是,在這場圍繞全球定位系統的競爭中,北斗得到了國內越來越多行業的積極支援。

當代社會最重要的終端裝置:手機,就見證並參與了北斗系統從“輔助”成為中流砥柱的過程。2013年之前,全國沒有任何一部手機能夠使用北斗導航。2014年,三星宣佈將在Galaxy Note3國行版的兩個型號中支援北斗系統,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支援三大定位系統的手機產品,幾乎同期,中興、華為相繼推出支援北斗系統的國產手機。2015年,華為推出的麒麟930晶片開始支援北斗,北斗手機晶片完成了國產化。

此後,國內主流手機品牌陸續接入北斗系統,佔比數字也在不斷提升。

到2020年,80%的手機晶片都已支援北斗,主流手機廠商僅有蘋果不支援北斗。

這樣的傲嬌也沒有持續太久。迫於使用者和市場壓力,2020年10月,蘋果在秋季釋出會上釋出的iPhone12正式內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2022年上半年,新進網手機中有128款支援北斗,出貨量合計1。32億部,佔比達98。5%。短短六年,北斗在手機中的佔比增長超過4倍。

除了手機以外,智慧汽車也正在成為衛星定位系統的另一個主要場景,如今,包括小鵬、比亞迪在內的諸多國內汽車以及運營車輛都已接入北斗系統。

北斗系統的崛起,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作為北斗系統在手機和車機上最直接的應用場景,地圖導航 App 堪稱北斗技術最大的受益者。

從第一批智慧手機接入北斗系統開始,高德地圖等國內導航 App 就開始積極使用北斗系統。相較於GPS,北斗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雖然黃金頻段多被GPS和格洛納斯佔據,但北斗系統採用的定位技術更先進,衛星數量更多,能夠顯著提高定位精度。

基於北斗系統的技術能力,高德地圖們也開發出更多提高使用者體驗的科技創新性功能。2021年10月,高德地圖推出了“車道級導航”,即在北斗系統的加持下,將原本5-10米的道路級精度提升到了1米以內的車道級別。透過這一功能,高德使用者得以在立交橋、多車道路等一些傳統導航難以駕馭的路況下得到更精準的引導服務。

人造衛星的定位能力離不開計量時間的原子鐘。在北斗身上,時間轉化為空間定位,定位能力最終又“重塑”為時間。高德利用北斗的定位能力,動態計算紅綠燈的狀態,推出了紅綠燈倒計時功能,在一些視線不好的場景中,有效幫助使用者更好地預判下一步動向。

此外,高德還基於北斗系統推出了位置共享、騎步行精準定位等創新功能。目前高德地圖每日提供的海量導航服務次數中,已有一多半是透過北斗系統主導實現的。諸如此類的黑科技技術反哺,也進一步夯實了北斗系統的全球領先地位,為後者的長期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北斗賦能萬業,繼而得到更加豐富的反哺,實現雙贏,十幾億人的市場和需求最終造就了一個獨步全球、生生不息的生態系統。

03 反哺

北斗在民用領域成為主導,這是整個專案成功的關鍵里程碑,其意義不僅在於上下游的直接收入,傳遞的更是關於自研技術的信心。

民用領域的頂尖技術往往來自航空航天,但最大型的航天航空技術,同樣也需要民用市場的反哺,來延續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北斗官方曾表示,600億的高昂投資,如果沒有廣泛的商用,恐怕難以收回。如果缺乏市場的輸血和檢驗,即使是最先進的技術,也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銥星計劃曾經是全球衛星商業史上最宏偉的計劃之一。80年代中期,如日中天的摩托羅拉計劃建造一個衛星系統,再透過特定的手持終端,讓自己的使用者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通話。這一需求在今天的手機上都無法百分百實現,在那個以固定電話為主的時代更是無異於黑科技。

1998年,銥星計劃正式投入使用,該系統由66顆近地衛星組成,總造價高達34億美元。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卻並不受市場認可。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在摩托羅拉謀劃銥星計劃的80年代,手機還未大規模普及,等到1998年,手機的市場規模大幅度擴大,“銥星手機”只在沒有訊號的區域才有用武之地。

而相比普通手機,銥星計劃的終端手機價格過於昂貴,通話費用也是普通電話的10倍以上,對於普通消費者顯然毫無吸引力。於是,在投入使用半年後的1999年,銥星計劃便宣佈破產,幾年後,無人收購的衛星開始掉落大氣層銷燬。

耗費數十億美元構建的巨大工程,因為沒有透過市場的檢驗,而徹底淪為塵埃。

在衛星定位系統領域,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的組網時間較早,早在1982年就發射首顆衛星,1995年基本完成建設。格洛納斯具備先發優勢,本有和GPS分庭抗禮的機會,但格洛納斯的民用化程序一直較為緩慢,市場份額較低,即使在俄羅斯國內的份額也長期低於GPS,直到2010年後才完成大規模的商業化。

由於商業化不成功,加之俄羅斯經濟原因導致的經費緊缺,進入21世紀的格洛納斯系統經常曝出故障、精度不達標等事件,就連在本土市場都打不過GPS。俄羅斯甚至為了推廣格洛納斯強制國內交通工具安裝,但對於後者的推動並不明顯。

民用領域的失敗甚至影響到了格洛納斯的軍用效果。

在俄烏戰爭中,有俄軍飛行員被爆出使用民用GPS進行定位,而不是自己家的格洛納斯。

而起步更晚的伽利略系統或許是吸取了GPS和格洛納斯的教訓,從一開始便瞄準民用領域,雖然也無法避免地要服務於軍事和政治,但從創立之初,歐盟的目的就是與GPS爭奪民用市場。

雖然在商業化成果上與GPS存在較大差距,但伽利略系統在2020年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3000億美元。據歐盟統計,伽利略系統在2018年的全球市場佔比就達到25%,在當年僅次於GPS。

透過良好的商業化,伽利略導航系統得以不斷髮射新的衛星提升自己的定位質量,形成良性迴圈。

相比這些競爭者,北斗系統雖然在早期技術攻堅階段經歷了舉步維艱的挑戰,但35顆衛星完成聯網的那一刻,一張龐大的、會不斷生長的商業場景網圖已經基本成型。國內擁有豐富的產業,從手機、網際網路、海洋漁業到汽車工業,這些都是北斗系統可以大展身手的應用場景。

落後就會捱打。近現代史中,強者透過技術卡脖子的方式壓制對手,案例層出不窮。這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但場上勝負卻可能影響更為深遠。

對於北斗系統而言,日均2100億次的呼叫,在國內導航定位領域實現北斗主導,只是新故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