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出身貧寒的鄭玄,是如何成為一代經學大家的?

大家都知道,劉備是《三國》裡最具仁德的儒家聖君,那麼這樣一位得到後人倍加讚賞的仁主,究竟是接受過哪位老師高明的指點呢?在《三國演義》裡有這樣的記載:“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當然,正史《三國志》中也有不一樣的說法,裡面並沒有提到劉皇叔曾師事鄭玄這一點,但無論他曾經是不是劉備的老師,這個人在我國古代儒學史上的地位和成就都是不容忽略的,能夠有如此高才學的人必定不是等閒之輩,那麼下面就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這位東漢大儒的傳奇人生吧。

鄭玄畫像

1、早而聰敏,務實好學,雖家境貧寒卻不尚虛榮

鄭玄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祖輩都是以田間務農為生,好在他幼時聰慧好學,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精通算數之學了,一般的人都超不過他,再長大一些就能夠熟練地去誦讀一些儒家經典文學作品,此外,他對於天文學方面的知識也有所涉獵,再加上寫得一手好文章而被當時的人們稱之為“神童”。鄭玄不僅才學出眾,在個人品質方面更是顯得非常突出,有一件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母親曾經帶他去外祖家做客,一屋子的人全都著裝大氣高階,談吐舉止無不流露出自己富貴奢華的氣勢。唯獨鄭玄一個人默默坐在那裡不吭一聲,母親覺得臉上很沒面子,就多次暗示兒子展露點才華出來,好給自己臉上爭點光彩。誰知鄭玄對此不以為然,不想在這裡故意賣弄自己的才氣,他認為這樣的場面不符合自己的志向,便說道:“非我所志,不在所願也”(引文見《太平廣記》卷215引《鄭玄別傳》)。

鄭玄畫像

鄭玄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從來不會因為自己天資聰慧就表現得自高自大,雖然家庭經濟條件相當困難,但也仍然保持著高潔的品質,並沒有絲毫的愛慕虛榮之心。能夠在年紀尚輕時就有如此遠大的志向和深遠的思想,可見鄭玄的確有著比常人更加突出的一面,也難怪他在日後的發展中有所作為了!瞭解完鄭玄的幼年時期後,我們接著再來看他長大之後又是如何發展的。

周禮

2。壯年離家,遊學關西,終得老師的看重並學有所成

鄭玄立志於潛心研究經學,並不辭勞苦地到處孜孜求教,很快就達到了學富五車的地步,即便是這樣也仍然無法滿足他對於知識的渴望,但是關東地區已經沒有人能夠交給他新東西了,於是只好透過友人盧植的關係,西入關中拜馬融為師,希望能夠繼續學習新的知識。那麼馬融到底是什麼人物,為何會受到鄭玄的如此敬重呢?他因為學問十分淵博而被認為是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大師,其門徒弟子有幾百人之多,但馬融有個很苛刻的規矩,就是自己只親自傳授優秀的弟子,其他人只能由這些人來傳道受業。

鄭玄墓

鄭玄來到關西后一直不被馬融所看重,甚至在長達三年之久的時間內連老師的面都沒有見過,只能跟著那些高材生學習知識。但即便是這樣,也沒能打擊他渴望學習知識的精神,仍然堅持日復一日地刻苦鑽研經學,從未有過懈怠之時。果然堅持下去就可以等到機會,有一次馬融和弟子們討論一些疑難問題,但遲遲沒有頭緒,有人建議把擅長數學的鄭玄叫來一起思考,果真很快就得出了問題的答案。馬融對此感到相當驚訝,並認為自己和盧植都比不上他,從此之後就重視起鄭玄來,把自己平日裡學習時遇到的難題都拿來和他一起商討,就這樣兩個人相互促進,在經學的研究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突破。

鄭玄雕像

鄭玄沒有因為得不到大師的看重就自暴自棄,而是始終堅持刻苦學習的態度,努力提升自己學術方面的知識,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道理,最後終於等到了出頭之日,得到老師的親身面授,後人歸有光就此對他評價說道:“世之所謂博洽之學,雕蟲之技,傳經之家,若司馬遷、劉向、鄭玄、王弼之流也”。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敬仰的,態度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這就是一代大儒與無為者的根本區別所在。

鄭公祠

3。隱修經學,獨創鄭學,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鄭玄學習到的儒家學術之深,已經足以讓他成為聞名全國的經學大師了,這也就自然免不了有成百上千的求學者前來拜師學習,大家都希望能從大儒身上學到一些東西,而此時的鄭玄仍然生活十分貧窮,於是只好一邊種田維持生計,一邊面授門徒。後來發生了政黨變動,鄭玄被禁錮後就專注於經學的研究,而他的成就也是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巔峰,他在當時集古文今文經學文化於一體,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學派——鄭學,並且受到了大眾的廣泛接納與認可,鄭玄曾在《戒子益恩書》中說自己致力於經學,是為了“述先聖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齊”。而且這一成就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使經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其程序的促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玄重塑金象碑

在受到禁錮之後,鄭玄並沒有就此墮落不堪,而是把它當成一個潛心研究學問的好機會,用自己的畢生所學遍注古文經,成就超越了當時很多的學者,其聲望也就此傳遍了全國上下,成為被人們最敬重的經學大師,弟子門徒上千也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4。保節不仕,聚徒講學,晚年顛沛流離終病逝

再說鄭玄被解除禁錮之後,由於他的淵博學識讓他的名聲被世人所熟知,很多當政者聽聞後就爭著想要邀請他入朝為官,而鄭玄為了保節,就直接拒絕了這樣的邀請,只是一心一意專注於自己的經學之路,直至很多年後都仍然有人前來徵召他入仕,但鄭玄都是屢拒徵辟,在家鄉隱居講學,做著一生的文學事業。再來看他的晚年時期,則更是有著不一樣的心酸經歷,70歲的時候慘遭喪子之痛,後來又被袁譚逼迫著前去隨軍,沒有辦法只好抱病而行,最後不幸於半途中加重病情而逝世,這件事情在《高士傳》一書中被記載道:“袁紹屯兵官渡,謂玄隨營,不得已,帶病至魏郡元城,病篤卒,葬於劇東”,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自己顛沛流離、身體抱恙之時,鄭玄也仍然在堅持註釋《周易》一書。

鄭公祠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鄭玄的一生都是在學習知識和傳授知識中度過的,即便是生命臨危之際,也不忘為文學事業做出貢獻,雖然他的生平遭遇坎坷多舛,但後來也因個人的努力上進而聞名於世。後人評價他的經學成就說:“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說,刪裁繁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自是學者略知所歸。”(引自《後漢書》本傳)。鄭玄專注於經學文化的精神令無數後人所折服,但更讓人敬佩的還有他面對誘惑時不為所動的可貴品質,不忘初心,終得始終,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大家自然應該名留青史!

參考資料:

《後漢書·卷三十五·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太平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