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堅持39年,動力從何而來(編輯手記)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王 瑨

三十九載送戲下鄉,賓士不息的生命力從何而來?流動演出2萬餘場次,行程百萬公里,“文化大篷車”基層演出的堅實足跡,描摹出一條充滿活力的文藝生命線。它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蘊藏於社會的文化活力如此巨大,潛流於阡陌鄉村的文化脈動何其強勁。

多年來,“文化大篷車”的演出隊伍一茬兒接著一茬兒幹,演出的準則始終沒變:在農村採風,在農村演出,請農民“審稿”,演出時間、地點由觀眾定。盛夏把陰涼處留給觀眾,嚴冬將太陽地讓給觀眾。在他們看來,如果能被觀眾評價為“這是我們農民自己的劇團”,便是最高褒獎。

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新時代的山鄉鉅變,成為“文化大篷車”源源不斷的創作動力。他們走進生活深處,走到鄉野山間,細細端詳,看到的不僅是細節真實的故事,還有真摯熾熱的感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民工外出務工、農業機械化生產……這些發生在平凡山川中不斷更新的鮮活故事,入了戲,成了曲,好似剛剛從生活的池塘中撈出的魚、採出的菱、刨出的藕一般,水靈靈、活生生。在一次次深入基層的跋涉中,他們讀草木流水,讀風物人事,讀到一個時代的資訊,再透過對這些資訊的消化、吸收、吐納,將更加生動的文藝作品奉獻給更多觀眾。

“文化大篷車”行駛在路上。藝術的根,深深地紮在黃土高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