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陶淵明死後評價並不高,為何到了宋朝突然比李白杜甫地位都高了

南朝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田園派的開山鼻祖陶淵明逝去,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走完自己官場失意,詩場也不太得意的一生。

而陶淵明之死只是一個開始,他的評價在死後幾百年並不高,但是在宋代突然水漲船高起來,幾乎是被捧上了天。比如評價他是“晉宋之間一人而已”、是歷代“詩人之冠冕”、是“李杜諸人皆莫及”等等,認為陶淵明就是一個完人。

像蘇東坡、陸游、朱熹、辛棄疾等人都是陶淵明隔了好幾百年的知音和小迷弟。

這些人有多麼迷戀崇拜陶淵明這個古人呢?

就以大名鼎鼎的辛棄疾來說,他的詞作共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用陶淵明本人或其作品者,有60首,佔其人生總創作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辛棄疾有多麼喜歡陶淵明。

而辛棄疾對陶淵明的喜歡和崇拜,可謂是宋代文人對陶淵明喜歡崇拜態度的一個縮影。

在宋代之前,陶淵明的評價其實並不高,像在南北朝時代,在主流群體眼中,參考蕭統在《陶淵明傳》的評價:

“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

這句話來看,陶淵明只不過是一個有“高趣”的山人。

對他評價好的,也不過是評價其是“隱逸詩人之宗”,甚至有人嘲笑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行為。諸如唐朝的王維對陶淵明棄官歸田行為還譏諷地說道:

“近有陶潛,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後貧,《乞食》詩云“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多慚也。嘗一見督郵,安食公田數頃,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

到了中唐以後,陶淵明的評價才開始好起來,到了宋代,則是達到了一個巔峰。

那麼陶淵明為何會突然在宋代水漲船高起來呢?

簡單來說,陶淵明這個官場失敗者,因為幾次出仕,幾次辭官不做,還有在晚年拒絕劉宋王朝的開國功臣檀道濟勸他出仕之舉,反而在後世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閃光點,成為他完人的標誌。

後世出於政治目的,對於他的研究,已經不是在於其作品,而是道德讚歎,還有政治曲解唱高調起來,將陶淵明給包裝成為一個東晉忠臣,是寧死都不願出仕劉宋王朝。

為了包裝陶淵明,可謂是費盡心思,諸如《述酒》一詩,當時很多人以此內容認為他是忠臣,因為其中有“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這樣的動情詩句,表達了對被害的晉恭帝的同情,因此認為他這是傷君父之難。

但卻刻意忽略了陶淵明在後半部分的“朱公練九齒,閒居離世紛”詩句,表明自己超然世外的態度,而不是像其他忠臣一樣,痛心疾首的表示自己要恢復晉室。

說白了陶淵明這首詩,更多是出於對弱者的同情罷了,至於忠於晉室,大家仔細想想可能嗎,他一生幾次出仕,都因為官場黑暗而辭官,最後乾脆歸隱田園,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一個有抱負的青年,在東晉的黑暗官場上一路坎坎坷坷,到了四十多歲,都被逼得去過歸隱生活了,他憑什麼要對這個腐朽不堪的晉室死忠呢?

而在宋代之前,南北朝時期,陶淵明之所以沒有被政治曲解化,因為東晉本身就是一個混亂的朝代,後面的南北朝更是混亂,皇權更替頻繁,說白了就是軍閥輪流坐莊,像世家大族要麼是明哲保身,要麼是以自身利益為主參與其中,在這種環境下,陶淵明真沒有被包裝成忠臣的必要。

而宋代開始,因為內憂外患,出於統治需要,需要樹立忠臣榜樣,於是陶淵明因為幾次辭官不做的經歷,反而成為加分項,被塑造成為一個詩人中的忠臣,也符合當時文人們的胃口。

當然本文並非是否認陶淵明的品格,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範,是值得稱讚的,他的品格也是高尚的,只是宋代將其包裝成為一個晉室忠臣,不說其他,恐怕終老田園的陶淵明本人也不願意。

當然宋代文人也不乏認真研究陶淵明作品之人,像蘇東坡就是其中一位,他將陶淵“任真自得”的一面研究的就很深,是真正的崇拜陶淵明,而蘇東坡在自己不如意的官場人生中,也是多少帶有灑脫之意,想必也有受到陶淵明作品的影響。

最後拋卻政治曲解原因,陶淵明之所以在南北朝主流中不怎麼受歡迎,因為當時的詩風是用詞繁富且繁蕪,特別重視辭藻的華麗,陶淵明的詩句相對來說太直白,不裝飾的高雅冷淡,因此被認為是“詞采未優”,自然是“難登大雅之堂”。

到了唐代更不一樣了,盛唐的豪邁,使得詩人們作詩自然是喜歡華麗而大氣,同時還向往建功立業,對於田園詩人陶淵明,自然多是認為其詩句太過小家子氣了。

所以雖然唐朝有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句,但終究是少數。而且還是隨著安史之亂,唐朝一蹶不起,消沉環境中,喜歡陶淵明詩句的詩人才多起來。

到了宋代就不一樣了,北宋是有北方遼國一直壓一頭,對外軍事不暢。到了南宋更是偏安一隅,這時期的詩人作詩,多是沒有唐代詩人的豪邁,反而是因為對於當時國家前途的各種擔憂,是既積極進取又消極躲避,詩句也飽含感情。

這時候同樣在偏安一隅的東晉成長起來的陶淵明,超然的隱居不出仕,並且詩句飽含感情,自然也就符合當時的文風,再加上統治階級為了塑造忠臣的政治曲解,兩者結合之下,陶淵明在幾百年後的宋代是大火了一把,被推崇至極,甚至連李白杜甫都比不上他,成為了一代完人。

不過真金不怕火煉,陶淵明是一個“任真自得”之人,他的一生是隨心而為的,雖然官場失意,但堅持了自己初心不變,因此不惜歸隱田園,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詩人,雖缺少“忠臣”元素,但可說是一個大眾真正喜歡的完人,所以他可以“火”到今天,依舊地位超然。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