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拖欠土地流轉費還群嘲農民,“底氣”何來

本文轉自:光明網

原標題:拖欠土地流轉費還群嘲農民,“底氣”何來

近日,一則老人索要土地承包費被群嘲的影片引發熱議。影片中,衣著所謂“土味”的老人向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討要被拖欠的土地流轉費。老人因言辭激動而顫抖,而坐在他對面的工作人員,滿臉譏笑,自顧自喝茶。

面對欠債者,作為討債者的老人的處境,已難以用尷尬一詞來形容,多少帶有一些屈辱。其債權人的身份與現實的處境構成的反差是如此強烈,引起圍觀和熱議自不足怪。面對輿情的快速發酵和累積,陝西藍田縣出面迴應,確認了影片中的涉事公司拖欠當地群眾土地流轉費一事,老人作為群眾代表前去詢問。關於拖欠一事,官方也公佈了處理舉措,即涉事公司將分3期進行兌付。

當地政府快速對社交網路上的熱點事件做出迴應、協調和處置,值得肯定。不過影片中工作人員的狂妄和豪橫,似不是簡單的“失禮”所能完全解釋的。面對債權人,欠債者的不以為意,更準確地說是輕視與蔑視,不過是土地流轉這場經濟博弈中各方位勢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也許如公告所言,涉事工作人員的不當行為“已取得老人諒解”,但其背後的不合常理的博弈關係不該輕易滑過去。

老話講,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過隨著城鎮化等程序的持續推進,農民實現更自由的流動,農村土地經濟價值實則不斷下降。而透過土地流轉重組農村人地生產要素,就成為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實施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近年來,不論是關於土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土地承包權和搞活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制度的確立,還是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等的改革舉措,都為更多市場主體進入土地流轉創造了更為友好的制度環境。

在現實的土地流轉中,於法理來說,村集體作為農村土地所有權代理人的身份存在;於具體操作來說,參與土地流轉的企業要想在鄉土社會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村集體的支援和配合。這種現實安排,事實上削弱了農民對接外部資源的機會,村集體以及作為代理者的村幹部則成為強勢的掌控資源的一方。利益關聯等因素讓介入其中的市場主體與村集體形成較為鞏固的聯盟。在長期的排斥或弱化下,擁有承包權的農民卻成了最沒有話語權的一方。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影片中身為債權人的農民那麼憋屈,而身為債務人的經營公司卻那麼硬氣。

作為輿情後續的官方迴應說,影片中的老人系作為群眾代表前去詢問土地流轉費相關事宜,這並無不可。但值得追問的是,作為代理人和協調人的村集體去哪裡了?在此之前,有否採取相應措施保障農民的應享權益?更甚者,如一些網友所提及的,村集體的代理人與涉事公司之間是否存在超出正常範疇的經濟利益往來?相應的監管又在哪裡?其實這些問號又共同指向一個問題:拿什麼來約束並制衡這種土地經營收益的共享機制?

可以預見的是,這直接關涉像影片中那位討債的老人一樣眾多農民的經濟權益實現等問題。儘管土地流轉費在現在農民的收入中佔比不太大,但對於一些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來說,依舊重要。更重要的是,這種約束和制衡機制的付之闕如,將縱容土地流轉後偽經營等問題,貽誤鄉村振興發展機遇,而這種損失或是我們所難以承受的。

眼下,藍田縣的土地流轉費拖欠問題暫且有了個說法,那其他那麼多鄉村呢?過往,為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國家及各地曾開展專項行動進行強力治理。關於農民的土地流轉費拖欠問題,或可借鑑相關經驗來一次大普查大治理,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更為根本的,則是勇於觸及農村土地流轉改革中的這些演變,基於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勇於破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