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學霸趣聞|披著“閨情詩”馬甲的報考求教詩

大唐寶曆二年(公元826年)丙午科狀元,乃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氏裴俅。關於裴俅的籍貫,還有孟州濟源(今河南濟源市)一說。

裴俅有兩個哥哥,一個名叫裴儔、一個名叫裴休,都曾做過大唐政府高官,裴休還曾經出任過大唐宰相。有關史料稱,裴氏三兄弟,當時在朝中都頗負盛名。但若論三兄弟的能力品德,則有“俅不如儔、儔不如休”的說法。除此之外,裴俅這位狀元的其它事蹟,就不得而知了。

裴俅有個名叫朱慶餘的同榜進士同學,很有些意思。他與著名詩人張籍,共同演繹了一段有趣的科舉故事。

關於朱慶餘,有的史籍稱他名叫朱可久,字慶餘。至於朱慶 餘為何方人氏,也有浙江、福建兩種說法。綜合各方面情況分析,朱慶餘是浙江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朱慶餘在進士及第之前,也像其他考生一樣,向一些官員名流投送了“行卷”,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提攜。在朱慶餘的拜謁名單中,最為出名的人物,當屬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張籍。張籍雖然官職不是太高,但他的名聲卻大得很,在朝野頗具影響力。如果誰的作品被張籍所認可並加以宣傳推介,那麼對於這個人知名度的提升,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朱慶餘向張籍投遞了“行卷”之後,張籍粗略一看,就覺得這個人的才華不一般。於是,就讓朱慶餘把自己的新作舊作整理一下,多送一些給自己賞讀。過後,朱慶餘精心挑選了二十多首詩作,交給了張籍。張籍把這些詩作,順手塞進了自己的袖子裡,啥話也沒說,就匆匆忙忙地同朱慶餘告別了。

張籍仔細閱讀了朱慶餘的作品後,認為這個人確實才華過人。因而,便向很多人宣傳推薦了朱慶餘。張籍的宣傳推薦,使朱慶餘在短時間內名聲鵲起,知名度迅速提高。然而,有些書呆子氣的張籍,這一切都是在背地裡做的,並沒有告訴朱慶餘。

把作品送給張籍一些日子之後,左等右等不見有啥迴音,朱慶餘就有些沉不住氣了。都快臨近考試了,張籍那邊依然沒有什麼動靜,心懷忐忑的朱慶餘,就想詢問一下張籍,自己的作品水平究竟如何,參加考試有無被錄取的可能。朱慶餘也有文人的一些酸毛病,想問又不好意思直接問,就採用了詩人特有的手法——寫詩。

有一種說法稱,朱慶餘是在考試完畢、等待放榜的那段日子裡,以寫詩的方式向張籍探尋錄取結果的。從朱慶餘那首詩的題目,以及張籍所處的地位分析,這種說法似乎不太準確。張籍當時既不在考試主管部門工作,也沒有擔任考官或者主考官。因而,朱慶餘給張籍寫詩的時間,應在參加考試之前。他這麼做的動機,無非是想聽聽張籍對自己的評價,從他那裡獲取一些精神鼓勵和心理暗示。

朱慶餘寫給張籍的那首詩,就是著名的《近試上張水部》。從題目上分析,此詩也應當是寫於考試之前。“近試”者,臨近考試也。詩人就是詩人,朱慶餘的這首七絕,寫得委婉含蓄,一點也不赤裸裸。單從字面上看,這首詩是一首徹頭徹尾的閨情詩,跟科舉考試一點都不搭界。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在詩中,朱慶餘把自己比作一個剛出嫁的新娘子,把張籍比作新郎官,把考官們比作公婆。一個剛過門的新娘子,清早化好妝之後,含羞帶怯地徵詢新郎的意見:我這副模樣是否能讓公婆滿意?那潛臺詞就是,張大人啊,你看我那些作品所展現的才學,可能入考官們的法眼?這樣的比喻手法,這樣的修辭技巧,高,真高。

作為著名詩人,張籍又怎麼會讀不懂朱慶餘的心思。但他大約是這樣想的,你朱慶餘既然不明說,那我自然也不會直言。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有詩來,我當以詩還。於是,便還贈朱慶餘一首七絕。張籍的這首《酬朱慶餘》,同樣寫成了閨情詩的形式:“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張籍的這首詩,同樣一字未提考試之事。在這首詩的前兩句,張籍把朱慶餘比作一位清水出芙蓉般的淡妝“越女”,雖然美豔過人但卻不夠自信,因而對自己能否得到認可心懷忐忑。“越女”之稱,佐證了朱慶餘是浙江人無疑。張籍這首詩的後兩句,是想告訴朱慶餘,對於科舉考試之事,你完全可以放心,沒必要著急上火。文采像個天生麗質採菱女的你,不必靠華麗的衣飾包裝自己,只要展現出你那原生態的美妙歌喉,就一定能夠力壓群芳,脫穎而出。將宣傳包裝之類的手段比作華麗服飾“齊紈”,將朱慶餘的水平實力比作“敵萬金”的“菱歌”,張籍的手段也夠高明。

朱慶餘和張籍的這兩首詩,堪稱科舉史上最有才、最耐人尋味的對答詩。但如果不清楚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人們很可能以為這就是兩首不錯的閨情詩。

朱慶餘進士及第後的仕履政績情況,已經難以查考,但這無關緊要。僅憑這首《近試上張水部》,就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壹點號谷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