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徐茂公臨終遺言:若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果然應驗

徐世勣,字懋功,也作茂公,意為曠世之績。幼年時,算命先生曾言:“將來必成大器!”徐世勣也確實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十七歲便加入瓦崗軍,後歸附李唐王朝,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三公,名垂青史。

瓦崗起義

公元611年,隋煬帝楊廣已登基7年。隋煬帝生性暴虐,貪婪且好大喜功。在江都巡遊時,多條龍舟綿延,幾百個侍女赤著腳,為他的龍舟拉縴以顯示尊榮。

他率領數十萬大軍巡視邊疆,一路上還從十多個郡縣中抽調數十萬的壯丁,只為替他開闢道路。

同年,隋煬帝為炫耀武力,下詔出兵征討高麗。這場戰爭,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無休止的兵役、徵收物資,上萬人被累死、餓死。由此埋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種子。

自稱“知世郎”的王薄在長白山聚眾起義,點燃了農民戰爭的星星之火,隨後河南瓦崗山上翟讓也扯起了義旗。

瓦崗寨起義不久後,17歲的徐世勣,也就是後來的李勣,對父親說:“暴隋將亡,已成定數。我們何不乘此時機順應天意,投奔瓦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父親徐蓋同意了兒子的想法,於是徐世勣立馬帶領上百個農民子弟一起投奔了瓦崗寨。他們大都是漁民獵戶,擅長使用武器,頗具戰鬥力,瓦崗寨的軍事實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

翟讓並非各路義軍中最有勢力和前途的一支,徐世勣去投奔他,原因有以下四點:其一,兩人有同鄉之誼;其二,這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的小夥子,不僅為瓦崗寨出謀劃策,更為日後的李唐王朝作出了卓越貢獻。

瓦崗寨義軍人數數以千計,給養消耗量巨大,即便家道殷實的單雄信拿出了全部資產依然入不敷出。為了補充給養,義軍不得不打家劫舍,這讓他們在老百姓中的威信逐漸下降。

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徐世勣出了一個妙招,那就是劫擊官船。一來可以反抗暴隋統治,壯大瓦崗寨的聲勢,二來足以解決給養問題,剩餘部分還可以救濟貧苦百姓。

此後,瓦崗寨義軍將作戰目標轉移到宋、鄭兩郡運河一帶的官船,獲得了大量兵器、馬匹和糧食。

他們劫隋濟貧的行為在周圍百姓中產生了較大反響,前來參加義軍的人源源不斷,瓦崗軍很快就壯大到一萬多人,其戰鬥力在山東、河北眾多義軍中十分不俗。徐世勣也從此深受翟讓器重,很快成長為瓦崗寨中一名多謀善斷的驍將。

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同時,隋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也不太平。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率兵親征高麗。國內空虛之際,時任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在黎陽起事。他集結兵卒、馬伕等共計八千餘人,與隋軍展開血戰並取得了勝利。

歷史上又一位攪動風雲的重要人物——李密,登上了舞臺。楊素曾經這樣評價李密:李密的見識與氣度均在自己兒子楊玄感之上。起兵後,楊玄感向李密求計,詢問下一步要作何打算。

李密給出“上中下”三計,楊玄感思忖片刻後選擇了下策,率軍攻打洛陽。然而洛陽防禦堅固,楊玄感久攻不下兵敗被殺,李密也成為了隋軍的階下囚。

押解的路上,李密以錢財賄賂吏卒,趁他們喝醉酒逃了出來。此後,李密流浪江湖,隱姓埋名到處勸說義軍首領反隋。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李密認為瓦崗寨翟讓這支隊伍實力最強,於是前往投奔。但是他的到來,讓翟讓十分為難。

翟讓擔心李密出身豪門,難以與瓦崗寨眾人目標一致,便與單雄信、徐世勣等人細細商議。

單雄信認為李密這樣出身門第高的人正是瓦崗寨此時缺少的,而且他具有一定號召力,如果留下,對瓦崗寨而言是好事一件。

徐世勣說道:“李密此人精通典籍,見多識廣,乃非凡之人。最近聽聞‘楊家將亡,李家將興’,李密每遇禍事便逢凶化吉,莫非此語會在他身上應驗?如果不留下他,日後我們可能會後悔,況且留下他絕無壞處。”

李密便在瓦崗寨留了下來,但是翟讓並沒有同意他正式入夥,而是作為賓客暫住。

李密暫住這段期間,不斷遊說附近義軍前來歸附,進一步增強了瓦崗軍的實力。在徐世勣、王伯當等人的勸說下,翟讓也漸漸開始重用李密。

楊玄感起兵後,農民起義軍開始遍佈大江南北,隋煬帝的日子很不好過。他不思掃平各地義軍之計,反而只想躲到江都去繼續享樂。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煬帝南行,臨行前調張須陀任滎陽通守,全力鎮壓瓦崗軍。

張須陀曾與瓦崗軍有過幾次交鋒,次次都是翟讓敗退。對於此次鎮壓,翟讓認為最好固守瓦崗寨,不可與之正面交戰。

徐世勣與李密均持不同意見。徐世勣說:“固守是下策,依我之見,最好主動出擊。張須陀此人有勇無謀,而且驕橫跋扈,與他交手需得智取,不可硬碰。”

翟讓聽取徐世勣的建議,將張須陀引到滎陽大海寺附近埋伏圈內,一舉殲滅,瓦崗軍的威名較之從前更甚!

此後瓦崗軍攻佔洛口倉、大勝石子河,迎來了建立政權的大好時機。

在徐世勣的勸說下,翟讓同意推舉李密為首領,將指揮大權交予他手中。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稱魏公,建立以他為首的獨立於隋朝的新政權,史稱大魏。

投唐效忠

大魏政權建立後,各地義軍都率部歸順,李密一躍成為中原盟主。他棄徐世勣提出的“直指江都,擒拿隋煬帝”計策於不顧,想先拿下洛陽,再圖謀天下。

就在李密圍攻洛陽時,隋王朝太原留守李淵自稱“唐公”,揮師南下。李唐王朝亮相歷史舞臺!

隋煬帝得知洛陽告急後,派王世充前去增援。數十萬隋軍全部出動向回洛城反擊。徐世勣以一出直搗黑石的妙計大敗王世充,斬殺其三千多人,扭轉了戰局。

為形成更加有利的戰略態勢,徐世勣率部五千人攻下黎陽倉,開倉濟民。僅十餘天,就有二十多萬義兵加入,打開了起義軍的新局面。

然而好景不長,李密自從與王世充在石子河決戰中獲勝後,日益驕橫,整天陶醉於勝利中,越發瞧不起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起義首領們。最後,大魏政權內部上演了一出自相殘殺的戲碼,李密設宴殺死翟讓,還誤傷了徐世勣。

儘管李密親自為徐世勣上藥,並將翟讓舊部交予他管理,但徐世勣依然沒有安全感,於是自請屯駐黎陽。

縱觀天下大勢,此時唐公李淵已經攻取長安,扶持楊侑即位;宇文化及縊殺隋煬帝率軍北上,扶持楊浩即位,意欲爭霸中原;東都洛陽王世充扶持楊侗即位。

位於中原的瓦崗軍群敵環伺,而這恰恰成為建立李唐王朝的有利時機。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史稱唐高祖。

宇文化及首先將目光瞄準了瓦崗軍,而徐世勣據守的黎陽作為大魏政權的東北屏障,戰略地位顯著,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在李密援軍到來之前,徐世勣決定棄城保倉以拖住宇文化及。黎陽倉周圍築有倉城,徐世勣命令部下在城外挖掘深溝,又在溝中引入永濟渠水,可謂銅牆鐵壁。

宇文化及幾番攻擊都以失敗告終。這時,李密終於率領兩萬士卒趕來增援。每當宇文化及向黎陽倉發起攻擊,李密便在後方襲擊其背後,使宇文化及首尾不得兼顧。

深溝的阻攔下,宇文化及根本不能接近倉城,徐世勣又挖掘地道突擊宇文化及,他只好退守黎陽城。

黎陽倉暫時無憂,但黎陽城依然在宇文化及的控制下。東面是宇文化及,西面是洛陽楊侗,李密擔心受到前後夾擊,十分為難。

此時蓋琮帶著招降詔書前來,李密大喜,當即表示願意歸降。西方穩定後,李密將瓦崗軍所有精銳投入東方戰場,於童山大敗宇文化及。

儘管童山之戰取得了勝利,但瓦崗軍的實力也大不如前。李密降隋的舉動更是中了蓋琮等人的詭計,不但失了人心,還錯失了坐觀宇文化及與洛陽隋王朝殘部爭奪勢力的有利條件。

李密原計劃到洛陽城中請求賞賜,不料元文都被王世充斬殺,只好退據北邙和金鏞城。此時的王世充將完全把控了洛陽小朝廷,準備與瓦崗軍決一死戰。

九月,兩軍於北邙交戰,李密兵敗只好率領二萬殘部投奔唐王朝。瓦崗軍至此分崩離析。遠在黎陽的徐世勣聽聞此事,不禁感到萬分惋惜。李唐王朝廣納天下英才,肯定不會重用李密這樣習慣了稱王稱帝的人。

徐世勣一邊吸收瓦崗殘眾擴充軍隊,一邊據守黎陽靜觀局勢變化。魏徵跟隨李密投唐後,傳書給徐世勣勸說他一併歸附。徐世勣反覆思考後,決定西歸唐朝。但是黎陽城內一切都歸李密所有,不能由他呈獻給唐朝。

郭孝恪建議道:“您可以把黎陽城的郡縣、人口、軍隊等資料列一張清單報送李密,由他呈獻,您本人隻身降唐。如此便可兩全其美。”

對於徐世勣此舉,唐高祖十分欣賞,稱讚道:“徐世勣不忘舊恩,不賣主求榮,是真正的忠臣,他日必將成為我大唐的股肱。”

十月,唐王朝正式任命徐世勣擔任萊州總管,後又賜李姓。自此,徐世勣改名為李世勣,為避唐太宗名諱,稱為李勣。徐世勣正式歸順唐朝。

李密投唐後只有虛銜並無實權,於是便和舊部王伯當商議藉口離開長安,前往山東,以東山再起。唐高祖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

十二月,李密出發。行至華州時,唐高祖為試探他,特派使者詔命李密一人返京。李密心虛抗命不返,在熊耳山被埋伏的唐軍斬殺。

徐世勣見到李密首級後,大哭不止。為全故主之情誼,請求高祖同意將李密厚葬。唐高祖對此大加讚賞,將李密的屍首運往黎陽。

殯葬當日,徐世勣命“三軍縞素”,以君臣之禮葬李密於黎陽山南。他“事君以忠”的行為,贏得了朝中上下一片讚許,秦王李世民更是對其青眼相看。此後,徐世勣全心全意為李唐王朝效忠。

平定突厥

徐世勣在秦王李世民麾下,隨其東進攻打洛陽,憑藉一舉兩克的作戰方案使得唐軍在不利條件下重新掌握主動權,剿滅王世充、竇建德,為李唐王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此後又以以逸待勞的戰術與劉黑闥對峙60多天,取得山東大捷。對戰輔公祏時,徐世勣和李靖提出誘敵設伏的戰術,將其生擒。

隨著輔公祏伏誅,隋末以來綿延數十年的戰火終於熄滅。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大唐王朝一統天下。中原已定,然突厥卻時不時發動攻擊,突破石嶺防線後直逼太谷城下,河東形勢嚴峻。

秦王李世民覺得張瑾等人能力不足,必須要派李靖、徐世勣前去替換,否則太谷唐軍必敗。收到李世民的傳令後,徐世勣隻身趕往潞州,歷史又一次賦予他重任。

面對張瑾被俘、唐軍全軍覆沒的情況,徐世勣、李靖共同商議破敵之計。李靖認為東突厥此次進攻為的是進攻關中,擾亂長安。但進入關中的必經渡口已被李世民據守,他們的既定目標難以實現,只能改為擾掠河東。

徐世勣深以為然,建議道:“東突厥在河東逗留一日,大唐百姓就受侵擾一日。如今東突厥的首領在朔州指揮,我軍不妨發奇兵攻打朔州,如此,東突厥用不了多久就會退兵。”

於是兩人率領精兵二千,不日即趕到距離朔州數十里的代州。東突厥首領聽聞唐軍兵臨城下,倉皇率部下撤退,各路突厥軍也率軍北還。徐世勣和李靖趁機率精兵南下,在太古附近殲滅敵軍二千餘人。

東突厥北退後,主動派遣使者與唐講和,保證再不南犯。

出戰高麗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唐高宗親請徐世勣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一職出戰高麗。徐世勣很快便抵達遼東前線,吸取唐太宗親征失敗的教訓,他想要把戰線推進至高麗的心腹地帶。於是徐世勣率領唐軍初戰告捷,士氣大振。

按照部署,唐軍沿著新城迅速南下,一舉攻克南蘇、木底。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徐世勣指揮唐軍將高麗主力全殲於鴨綠江,隨後直達平壤。幾天後,在信誠和尚的接應下,唐軍佔領平壤。

徐茂公臨終遺言:若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果然應驗

回朝後,京師舉行了極為盛大的儀式歡迎徐世勣凱旋,並封徐世勣為太子太師。但是徐世勣已經七十又五,征戰回師後便患病不起。唐高宗命徐世勣的弟弟李弼回京師照料他,並時不時過問病情。

一日,徐世勣感覺狀態不錯,於是便留下遺言,稱若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

縱使徐世勣臨終再三囑託,依然沒有改變徐家的命運!

徐世勣去世後,徐敬業繼承了英國公爵位。但徐敬業並沒有爺爺身上的隱忍,受到貶謫後,他起兵討伐武則天,真真應了徐世勣的預言。但徐敬業不久便兵敗,武則天震怒,將徐世勣的子孫盡數誅殺,甚至下令刨了徐世勣的墳地,只有少數聞風逃逸的人倖存下來。

徐茂公臨終遺言:若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果然應驗

結語

後來,唐中宗李顯復位後,徐世勣才得到了平反,重新為其修葺墳墓並追復全部官爵。

《舊唐書》中對徐世勣作出如下評語:“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對照徐世勣的一貫為人以及為李唐立下的汗馬功勞,此評價十分中肯。

徐茂公臨終遺言:若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果然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