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他臨終說:若我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結果竟靈驗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曾經湧現過無數的王侯將相、能人異士。

漢高祖

劉邦

曾經這樣評價“漢初三傑”: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對韓信的評價: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能臣之所以如此的重要,是因為他們有才華,有經天緯地之才能。

圖片來自網路

一般來說,古代皇帝身邊有一位得力謀臣,那就是如虎添翼,對百姓和朝代來說都是好事情,甚至一位謀臣往往能改變一個朝代的進退和發展,

由此可見,在科技發展水平較為緩慢的封建時代,一個“能臣”的影響力,絕對是十分巨大的。

在隋朝末期,群雄並起,天下大亂,正是能人輩出的時代。

後來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而聞名天下、名留千古的徐茂公,正是在這個時代當中憑藉著過人的才智和頂級的謀略嶄露出了頭角。

作為天子的門客,又是開國之功臣,更是在後來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榜單之上。

劇照

按理說擁有這份殊榮,足以讓徐家整個家族在之後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時間裡都可以衣食無憂了。

然而,在徐茂公離世的時候,卻給家人們留下了一句令人十分詫異的囑託:“

若我的後代當中出現高人,一定要將他殺掉,要不然必定造反。”

這番話語,頓時讓在場眾人陷入了深深的疑惑當中。

那麼,為何徐茂公會留下這句莫名其妙的話語?他的這份擔憂在之後又是何結果呢?

徐茂公畫像

出身名門,加入瓦崗

在唐代長安城的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而由李世民所創造的“貞觀之治”,更是5000年來中華地區最為繁盛的時代。

所以,能夠將自己的畫像位列“凌煙閣”當中,這些人的功績和能力自然都是震古爍今的。

其中,“李勣”這個看上去有些陌生名字,也位列榜單之上。

因為,他更加知名的是另一個名字:徐茂公。

徐茂公

徐茂公本名叫做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

徐茂公的家族是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在當地也算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大家族,史書當中記載徐茂公的家族:

“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

在古代,大家族對於後代的教育是十分重視的。徐茂公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送到了私塾當中學習儒家典故。

孟子曾經說: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徐茂公與父親徐蓋都是深受儒家典籍影響的人,雖然是身價不菲,但是卻樂善好施,經常掏出家中錢糧來救濟一些飢寒交迫的貧苦人,從來不管關係親疏。

圖片來自網路

在徐茂公17歲的那一年,正好趕上天下大亂,同鄉的翟讓,在不遠出的瓦崗寨舉兵起義,反抗隋朝和軍閥的殘酷統治。

而心懷大義的徐茂公,秉承著兼濟天下的理想,毅然決然告別家人,投奔了翟讓,參加了瓦崗軍。

由於是剛開始創業,所以缺乏錢財,看著整個寨子的寒酸樣子,翟讓就有“打家劫舍以備軍需”的想法。

可剛要動手,就被徐茂公給勸阻了。

圖片來自網路

他向翟讓說道:

“這附近都是你我的家鄉,我們兩個從小生長在這裡,對情況再瞭解不過了,這裡都是窮人,根本沒有油水。不如去大運河附近,打劫那些為隋煬帝的暴行搖旗吶喊的官員,如此既可以賺大錢,也能討個好名聲。”

於是,翟讓聽從了徐茂公的建議,立刻召集人手在大運河附近搶那些助紂為虐的官員。

果不其然,這讓瓦崗軍一下子發了家,兵力瞬間增長到了一萬多人。

兵力大漲自然也會吸引到對手的注意。

眼見瓦崗軍發展得越來越大,隋朝政府立刻派遣了名將

張須陀

率兩萬多人前來討伐。

都說人一過萬、無邊無沿。

圖片來自網路

在山上看著這黑壓壓的隋朝軍隊,沒見過什麼世面的翟讓頓時嚇得肝膽俱裂,就想要收拾家當趕緊逃跑。

可徐茂公這個時候卻顯得十分平靜。

他告訴翟讓,隋軍看起來雖然勢大,但是卻是遠道而來,人困馬乏,而瓦崗軍卻是以逸待勞,並且還佔據有利地形。

如果能夠將其引入到山林當中,誘敵深入,再集中兵力攻打其薄弱的地方,一定可以將其戰勝。

反而如果是這個時候逃跑的話,頓時會士氣大損,到時候被隋軍追上,就會全部喪命於荒野當中。

劇照

聽了這番話語,翟讓再次依計行事。

果不其然,瓦崗軍按照徐茂公的部署,將隋軍打得大敗,就連主將張須陀都被當場斬殺。

不過,雖然勝利十分可喜,可徐茂公也逐漸認識到翟讓只不過是一個無勇無謀的土匪,並不足以成大事。

於是,他開始準備另找明主了。

徐茂公

尋遍四海,終得名主

不久之後,蒲山公

李密

參與楊玄感反叛,失敗之後逃到了瓦崗附近。

得知這一訊息之後,徐茂公和浚儀人王伯當認為,李密出身貴族,卻也敢為天下人做主,選擇起義造反,不失為一個明主,就一同以“收攬人心、發展實力”為藉口,勸告翟讓將李密接到瓦崗,並將其奉為寨主。

可讓徐茂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李密背地裡卻是一個嫉賢妒能、自私自利的小人。

在上了瓦崗之後,李密剛開始還對眾人感激涕零,不僅封了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還讓他率領部隊去攻打隋軍和西邊的

王世充

、並且開啟糧倉救濟災民。

李密

這讓大家一時都慶幸得到了明主。

然而,這其實只是李密害怕王世充的進攻而選擇的逃避策略罷了。

等到王世充被擊退以後,李密的真實面目立刻暴露了出來。

在一次宴會上,李密當眾派人斬殺了翟讓,並且還一刀砍在了徐茂公的肩膀,想要將這些能夠威脅自己地位的瓦崗元老全部殺死。

幸好當時徐茂公在瓦崗威望頗高,李密的行為被眾人所攔著,徐茂公才得以倖存下來。

雖然僥倖活了下來,但是徐茂公卻也看清楚了李密的嘴臉,不願意再為其出謀劃策,於是選擇了孤身離去。

圖片來自網路

失去了徐茂公之後,瓦崗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

不久,王世充再度來襲,瓦崗被打得大敗,李密也連忙捨棄眾人逃向了北方,投奔到了當時已經建立的“唐”的麾下。

看到瓦崗群龍無首,徐茂公不忍心以前的這些老朋友最終落得個曝屍荒野的下場,於是就返回去重整兵力,率部也一同投向唐軍。

在來到唐軍陣前之後,徐茂公突然想到:因為李密早就已經先自己投誠,如果這樣直接過去,很有可能會被其誇大其詞,說自己竊取了他的勢力,以此被按上“背主求榮”的名頭。

到時候即便成功投入唐軍麾下,也不會受到重視,反而還有可能被李密暗算。

圖片來自網路

於是,他先寫下了一封信,內容大概是自己所擁有的軍隊和土地都是魏公(李密)的,自己做臣子的,應當將這些東西先交給魏公,然後由他向唐朝呈上去,作為臣子,自己不能與主公搶功勞。

結果,這封信呈到唐朝皇帝李淵的眼前時,果然讓他覺得徐茂公是個不可多得的“純臣”,決心將其重用。

當即下詔封徐茂公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

後來,李世民由於徐茂公交好,作為一代雄主和天才領袖,李世民的眼光更加毒辣,他上奏李淵,又加授徐茂公為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改名為了“李勣”。

至此,徐茂公在漂泊數年,尋遍四海之後,終於得到了明主。

李世民

出色的政治頭腦

在歸順唐朝不久之後,李密因為不滿李淵輕視自己,於是再度選擇了造反,結果很快就被剿滅。

一時之間,與李密有關係的這些瓦崗舊臣也變得人人自危。

徐茂公知道,如果這樣下去,李淵早晚會對自己這群人起疑,這將給自己的前途埋下禍根。

於是,他立刻帶著眾人披麻戴孝地跑到了李密的棺材前面哭天喊地,說什麼“你糊塗啊”、“臣應該跟主公一起去死”之類的話語。

甚至還上書希望李淵能夠以王公之禮厚葬李密。

李淵

結果這番行為讓李淵大為感動,認為瓦崗群臣都是有情有義的好漢,不僅沒有遷怒於他們,反而對其更加重用了。

之後的數年時間,徐茂公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功績。

在“虎牢關之戰”當中,徐茂公更是出謀劃策,讓李世民利用輕騎兵,攻破敵人的陣地防線。

結果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十萬大軍被李世民的三千人擊敗,李世民更是“一戰擒兩王”,徹底奠定了唐朝的基業。

不過,徐茂公從來不刻意凸顯自己的功績,反而總是將功勞歸結在他人身上。

圖片來自網路

當李世民想要為徐茂公爭取獎賞的時候,他卻回覆道:

“秦王殿下能夠如此快速出擊達成目標,想必早就對戰術有過安排,我只不過是做了提醒的本分,並沒有什麼功勞。”

如此睿智的政治頭腦,也讓徐茂公一直都能夠在政場上游刃有餘,屢屢安全脫身。

在之後的李家鬥爭當中,徐茂公再次選擇了穩重行事,在其他人都積極站出來支援李世民的時候,徐茂公卻依然不動聲色。

也正是這份“穩重”,讓其雖然難以躋身秦王集團的核心層,並在之後排“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時候只排在了倒數第二位,但是卻可以在任何混亂的政局裡都能夠明哲保身。

圖片來自網路

正是由於自己太懂得政治場上的風雲變幻,所以也十分擔心後世的處境。

徐茂公知道,如果後世當中再出能力高的,卻沒有自己這番心性的話,很有可能會選擇一條危害極大的道路。

畢竟,當初李密等人的下場他也是親眼看到的。

所以,在臨終之前,他告訴自己的家人:

“若我後代出“高人”一定要殺,不然必造反。”

沒成想,徐茂公的這份囑託,竟然“一語成讖”。

圖片來自網路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孫

李敬業

沒有遵循家族的囑咐,竟然選擇插手朝政,公然起兵對抗當時已經獨攬大權的

武則天

結果被打敗後狼狽逃往高麗,徐茂公一家也因此被剝奪了原本的勳爵,多人獲罪下獄,甚至連徐茂公的墳墓都被挖了出來,“李”姓也被收了回去。

一直到唐中宗李顯復位,才下詔恢復了徐茂公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