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亞洲如何應對全球挑戰外國學者:可借鑑 “以實則治”智慧“開明自利”

“上海論壇”自2005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17屆年會。復旦大學供圖

中新網上海11月26日電 (記者 陳靜)以“全球多重挑戰下亞洲的應對”為主題的“上海論壇2022”年會26日正在此間舉行。

“中國是亞洲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方面,中國承擔了重要的全球責任。”巴黎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西班牙前外交部長及前歐盟與合作部長、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前辦公室主任阿蘭查·岡薩雷斯指出,亞洲在應對多重全球挑戰時,可以遵循中國古人“以實則治”的智慧策略,面對地區緊張局勢,亞洲各國應積極採取緩和政策,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同時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優先事項。她強調,面對未來,亞洲應秉承“開明自利”的精神。

“以實則治”,出自清初思想家唐甄所著《潛書》:“然有治不治者,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意思是,靠實幹,天下就能得到治理;浮誇文飾,國家就不得安寧。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金力表示,一個不斷髮展、繁榮、穩定、充滿活力的亞洲,符合全球各國、地區和中國的共同利益。我們應當立足亞洲,凝聚全球共識,為解決世界最緊迫、最關鍵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在全球治理的主要議題領域提出解決方案。

韓國駐華大使鄭在浩認為,為實現全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縮小分歧,消除地區緊張,建立互信,在政府和民間層面的持續對話與溝通至關重要;同時,在地區內打造並加強重疊性的小多邊主義,也可以成為一種解決方案。世界持續經歷大變化,不確定性因素日益突出。他從“地緣政治的重返”“超級大國間的競爭日益激化”“各國對相互依存的認識出現變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技術競爭”“圍繞規則和價值的軟性競爭”四方面展開分享。

印度尼西亞外交政策協會創始人、印度尼西亞外交部前副部長、印度尼西亞前駐美國大使迪諾·帕迪·賈拉爾強調,憑藉“全球智庫會議”等民間交流對話的機制,能推動更多國家開展對話,並提出進一步建立信心的措施。合作與信任相伴相隨,他期待未來東盟各國繼續合作互信,在更廣泛的區域中扮演重要角色。迪諾·帕迪·賈拉爾指出:“亞洲在過去幾十年的成就令我們自豪,東南亞各國間的互信持續增強,秉持不結盟政策,保持外交政策制定的自主性,東盟成員從五國擴大為十國,全球其他區域可以學習借鑑東南亞國家間克服衝突、加深合作的良好做法。”

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美國前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傅立民(Chas Freeman)表示,實現區域力量包容性、平衡性的基礎一直存在,各國需要共同商議、產生共識,才能保持各地區間力量的平衡,實現中國與鄰國的共同繁榮。他認為,東盟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的開放,中國也已成為其所有鄰國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傅立民直言,為加強未來亞洲各國之間的合作,中國未來可以進一步建立多邊協調機制,並透過這些機制認真考慮和探討各國利益訴求。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面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需要中國、亞洲和世界齊心協力、開展對話、交流互鑑、相互啟迪。他期待在本屆“上海論壇”年會上與各方來賓共同直面時代之關切,圍繞亞洲與世界的重大議題和發展問題展開對話交流和思想碰撞。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法國圖盧茲經濟學院讓·雅克·拉豐基金會榮譽主席讓·梯若爾聚焦“應對多重全球挑戰的亞洲對策”主題,並指出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不平等、教育不足、創新乏力、債務積累等多重問題。世界既需要顛覆性的創新成果,又需要提防新技術帶來的風險。因此,各國應加強合作,重點推動綠色科技的研發資助管理,加強醫療衛生領域的創新,從而建設一個共同利益優先的美好未來。

“全球氣候危機每年仍在惡化,持續威脅地球生命和生物多樣性,極端天氣也對人類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惡劣影響。”韓國 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呼籲國際社會團結起來克服這場全球性危機,努力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人類現在的行動很大程度上關乎著全球氣候的未來。”他說,中韓兩國政府已經宣佈了碳中和目標,並制定減碳政策和開發綠色技術,希望兩國通力合作,為亞洲地區和國際社會帶來積極的變化。

“上海論壇2022”年會發布了6份《上海論壇2022主題報告》和6份《復旦智庫報告》。各報告聚焦相關領域中業已突顯,且未來將更具重要性的關鍵問題及趨勢進行研究;設有五場高階圓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