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五道槓少年”黃藝博,從人盡皆知淪落到泯然眾人,是何原因?

引言

慶曆三年(1043年),王安石回到家鄉臨川,想到當的遠近聞名地神童方仲永已經做回了農民,心下悽然寫下了《傷仲永》一文。

在文中,方仲永本是一個提筆寫詩、無師自通的神童,按照眾人的希冀他當能成就一番功名,可是僅僅數年間這個神童卻已經“泯然眾人矣”。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方仲永及其家人自持天賦異稟,急功近利,忽視了後天的學習的緣故。

而這個典故,也在此後的近千年間作為教導後人要刻苦努力的案例,被廣泛傳誦。“傷仲永”也成為了人們對那些少年聰慧,長大卻淪為平庸的人的代名詞。

從這一點講,在如今我們現實的社會中,便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黃藝博,這個名諱可能少有人記住。但對於“五道槓少年”這個稱謂,想必卻是人盡皆知。

這位在網際網路傳播大潮之中,靠著睥睨天下的照片走紅的五道槓少年,在少年時有的可不僅是五道槓的職銜,更是超凡的天資;但是他卻在長大後,淪為了平常人,不禁讓人唏噓。

五道槓少年的故事

黃藝博,是湖北武漢人。據說在2歲時,他便有著異於常人的愛好——喜愛看新聞。這對於培養一個孩子的興趣以及其後的脾性,可謂是事半功倍的。

隨後隨著年齡的增長,7歲時黃藝博便已經能夠閱讀各種時政類報紙了,其後他更是先後發表了各類作品100多篇。

除了優秀的學習能力之外,他還積極地投身於公益活動之中扶危救困。平素會去養老院,照顧孤寡老人,並對家鄉的建設積極上心。這樣品學兼優,也讓黃藝博成為了當地的小名人。不僅獲得了各種表彰,同時還在武漢市的少先隊中有了一席之地,在四年級時更是即成為了少先隊的副隊長,可以肩批五道槓。

也正是此時,他的一組照片被傳播到網上,照片上的他嘴角微微上揚,無論是站姿還是坐姿大有幾分睥睨天下的味道。由是如此,走到了全國人民視野中的他,迅速成為了關注的物件。日後的他定然能夠取得不菲的成就吧?這也是大多數人認為的,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

成名後,最終卻泯然眾人

就在黃藝博成名之後,黃藝博依靠推薦進入高中,甚至還拿到了獎學金。可是,就在2016年的高考中,他卻連一本線都沒有進去。

最後,勉強進入了一所民辦的二本院校就讀。而且,與學習上的潰敗呼應的還有他的做派。即便在這所民辦高校,他的做派卻猶如“高官”很不討喜。

而這一切的轉圜,也不過短短几年而已。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黃藝博如方仲永一般泯然眾人了呢?

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出在黃藝博的成長中受到外來因素影響頗大。

首先,在黃藝博的照片廣泛流傳中,一眾媒體進行了大肆的報道。這也讓尚未成年的黃藝博,難免受到種種關於名利的影響。

其次,在黃藝博的成長中,黃藝博的父母如方仲永的父母一般無二。北宋時,方仲永寫的詩被其父母當做謀財的手段,而現代黃藝博的父母則在兒子聲名鵲起的同時,果斷開通微博,並主動為其造勢。大有幾分不死不休的道理,雖然後來他們表示希望能讓兒子平靜生活,卻更像是欲拒還迎的假話。

第三,黃藝博的早熟。在黃藝博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太過早熟了。正如叔本華所說的那般: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我們並不反對教育孩子瞭解更多的知識,但我們反對這種超越認知的社會化教育。從2歲看報,到其後7歲投稿,在黃藝博本該有著童趣的年紀,做的卻是有目的性的為自己“增光添彩”。

誠然,黃藝博 成長初期這種效果是明顯的,但是在忽視了孩子的性格養成後,其實未來的成長之路便被自己阻塞了,因為你並不能融入到同齡人的社會之中。

無論是那種頤指氣使,還是所謂的成就感都讓人天然的會選擇排斥。

也只有讓孩子在合適的階段,做合適的事情,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少一些目的性的培養,才能充分發揮出孩子的天賦,更不至於讓孩子浪費掉天賦。

小結

巧合的是,作為反例,在當年那組照片中的配角,被人們戲稱為“不屑弟”的孫童卻獲得了成功。

當時的孫童與“五道槓少年”相比可謂是螢火蟲之皓月。但是,這位沒有獲得關注的普通人,卻正常的成長著並且還成功進入了哈佛大學深造。

當然,能否進入好的大學也並不是成功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們要說的是恰恰就是在這種對比中,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隻有適合孩子成長階段的、不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