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長期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專家:警惕患上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

中新網廣州10月10日電 (蔡敏婕 張小濤 張燦城)2022年10月10日是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為“營造良好環境,共助心理健康”。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醫師潘集陽稱,快節奏的生活與來自現實多方面的壓力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應該要警惕部分人群可能會受到長期的精神困擾,從而對生活造成慢性創傷。例如長期“日夜顛倒”,需要警惕睡眠障礙的不期而至。

小范是廣州市一名高一學生,原本過著普通而有規律的生活。然而,一次骨折徹底打亂了他原本的生活節奏。

他行動不便,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在家上網課。沒有老師的監督,也沒有同學的陪伴,自律性不高的小范慢慢跟不上上課的節奏,開始晚上在房間裡偷偷打遊戲,凌晨五點再爬到床上,白天的時間都用來睡覺。

後來,小范自己想要恢復正常作息,卻發現已經無法按時入睡了,往往要到凌晨五六點鐘才可以入睡,雖然醒來後自覺精神尚可,學習效率也沒有下降,但是已經無法按時上課,影響了學習計劃。

家長先後帶小林在多家醫院就診,輾轉於神經內科、心理科等科室,曾被診斷為神經發育障礙、心境障礙等疾病,但都沒有查出明顯異常的檢查結果。

一籌莫展時,他們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門診就診,醫務工作人員對小范進行了詳細的病史採集、精神檢查以及情緒、睡眠的客觀性評估,馬上考慮小范的疾病可能是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

經建議,小林進一步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完善了夜間多導睡眠監測(PSG)及晝夜時相標誌物測定,並在指導下完成了2周睡眠日記的記錄。最終確診疾病為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經過系統的服藥治療及睡眠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輔以光照療法,小范的日間嗜睡症狀得到改善。

“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是一種慢性睡眠紊亂,患者睡眠覺醒時間通常會推遲2個小時以上,由於患者晚睡晚醒,不能在期望的時間入睡和覺醒,表現為顯著的晚上入睡困難和早上覺醒時間延遲,其生活節奏受到嚴重影響。”潘集陽介紹說,如果遇到對睡眠障礙等疾病認識不足的醫生,根據孩子的症狀,很容易漏診或誤診為其他疾病。睡眠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並經過專業的睡眠監測技術,指導進一步治療。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一般人群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患病率為0。17%,青少年年患病率為7%至16%。慢性失眠患者10%為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在睡眠障礙門診以失眠為主訴的患者中有6。7%至16%被確診為本病。

睡眠日記及體動記錄儀是診斷評估最重要的主客觀評價方法。透過睡眠健康教育、定時光照療法、定時褪黑素治療等治療,可有效緩解疾病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要警惕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儘快到睡眠醫學門診就診,儘早明確診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