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要跨越印刷史研究中的語言陷阱,必須以實證為橋樑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艾俊川

印刷史已成為中國史和科技史的重要篇章

中國是印刷術的故鄉,也是印刷史的故鄉。但古代中國一直未能產生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印刷史的論著。直到清末民初,開始大量輯錄歷代印刷史史料並有所論斷,為後來的印刷史研究奠定了基礎,其時中國傳統印刷術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在隨後的一百多年裡,中國印刷史研究不斷深入,成果蔚為大觀,印刷史已成為中國史和科技史的重要篇章。

當前中國印刷史在學科建設、史料發掘、方法運用等各方面均大有建樹,但毋庸諱言,與任何學科一樣,印刷史研究也有不足之處。

比較明顯的是,一些重要問題未得到解決,如雕版印刷的起源年代、某些活字版的材質和製作方法等,都存在爭議,尚無定論。

相對隱晦的是,若干已有的“定論”存在疑點,難以令人信服。這些問題,客觀上是研究材料不足造成的,但在對待已有材料時,未能堅持以實物材料為主要研究物件,而是過於依賴文字材料;在利用文字材料時,又未能對古人所言所記的真實性和真正含義進行考實,以至於落入語言陷阱,誤導了研究結果,也是重要原因。

印刷史是一門技術史,研究技術和工藝的興廢變革,與單純的文史研究比起來,其研究物件和論證依據更加豐富,既有實物,又有文獻。

實物

包括印刷工具和印成品,

文獻

則包括對技術、工藝的說明和一般記載。但印刷術又是在生活中產生、使用的技術,人們對身邊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對相關史料無心留存。從技術資料看,除了晚近的雕版和木活字,早期印刷工具基本失傳,技術、工藝說明存世無多;從文獻資料看,多數時候未留下詳細、可靠的記載,今天的研究只能根據古人的隻言片語來分析推斷。

這就引出另一個問題。

古今語言雖有延續,語義卻在不斷變化,再加上文言浮誇不實、含義模糊,令人不能準確理解,容易形成誤讀和誤解。

這可分為幾種情況:一是某些詞語的含義古今不同,今人失察導致誤讀;二是古人作文喜用典故,或使用習慣語言來形容新生事物,用詞不準確導致誤解;三是語出多歧,對同一事物有不同記載,令人難以抉擇。

在中國印刷史研究中,重要而紛紜的爭議集中在兩個領域,即

雕版印刷的起源

活字印刷的工藝

,而在這兩個領域,都存在因對古漢語理解不同而導致的觀點分歧,存在很多誤讀和誤解。

誤讀非僅發生在當代。關於雕版印刷的起源年代,在古代即有多種說法,其根據都是古書中某個看似描述“印刷”的詞語。如清人鄭機以《後漢書·黨錮列傳》中“刊章捕儉”一語為證,提出雕版印刷起源於東漢;明人陸深、胡應麟等以隋大業十三年(617)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為證,提出雕版印刷起源於隋代。這些立論根據,經過學界反覆辨析,均確定為誤讀。

與活字印刷特別是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有關的研究領域,同樣充斥著由古人含混記載帶來的事實不清和觀點衝突。

可以說,中國印刷史研究中的重要爭論,很多是由語言問題引發的,足見語言陷阱真實存在,而要跨越這個陷阱,必須以實證為橋樑。

《中國印刷史新論》,艾俊川著,中華書局出版

中國印刷史研究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擁有巨量書籍等印刷品

印刷術是一種實用技術,研究歷史上的印刷問題,

最好的實證資料是各種實物,如印刷工具、印成品,其次是技術文獻。

中國印刷史研究存在工具缺失、文獻記載不足的困難,但也有一個巨大優勢,就是擁有巨量書籍等印刷品。它們是印刷技術的直接產物,其墨痕印跡儲存了工具、工藝的各種細節,足以在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中國古籍版本鑑定傳統中,較早已出現了透過觀察版面文字影象來判斷版本型別、版本年代的方法,俗稱“觀風望氣”之法。前賢們觀望的“風氣”,主要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印刷技術映印在紙上的工藝特徵。

總之,研究中國印刷史,在古代印刷工具缺失的情況下,要從印刷品實物和文獻記載兩方面入手。

一是應認真觀察印刷品版面,記錄各種墨痕印跡,分析形成這些痕跡的技術原因,確定不同印刷技術的版面特徵,反推印刷工具和工藝。二是要用版面特徵與文獻記載對照,檢驗記載的準確性,若二者不能契合,應首先採用版面證據說明問題。三是對與實物技術特徵不符或沒有實物可以對照的文獻記載,要進行語言考辨,確定詞語的真實含義。

本書彙集的三十餘篇文章,就是嘗試運用上述方法研究中國印刷史、追尋真相的結果

,內容涵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近代印刷和出版文化等多個方面,涉及印刷史上一些重要概念和疑難問題,如“印紙”與印刷的關係及雕版印刷起源年代,金屬活字的材質與製作、排版工藝,近代出版制度的探索與建立,等等。

這些問題,有的以往在學界進行過激烈討論,有的已形成“定論”,還有的一直未被發現或關注,

本書對它們都作了基於實證的研究,得出一些與過去不同的結論

,這也是本書取名為《中國印刷史新論》的原因。當然,書中對各項問題的探討和結論能否成立,“新論”是否名副其實,尚須讀者諸君批評與檢驗。

(作者為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