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與中原王朝何仇何怨,為何中原視之為死敵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從軍行》,可謂是家喻戶曉。其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更是千古名句,為人稱頌,也成為無數將軍征戰沙場,馬革裹屍的座右銘。詩仙李白也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之語,辛棄疾亦有“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之句。而樓蘭這樣一個具有顯著地理特徵的地名,我們自然知曉只是詩人們的借代手法,用以指代與中原王朝對立的少數民族,但是為什麼我們的先人們總要用樓蘭來指代呢?樓蘭又到底與中原王朝有著何種的深仇大恨呢?

一.樓蘭古國的地理位置

樓蘭古國,是西域古國,歷史也相當悠久。距今3500-4000年的小河文明便發生在古樓蘭境內(當然,現在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小河文明與樓蘭古國的直接聯絡)。而隨著張騫鑿空,絲綢之路的開通,樓蘭優秀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成為中原王朝和西域交流的橋頭堡。

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古國便已經是西域著名的“城郭之國”。作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二.樓蘭古國的生存之道

作為一個城邦式國家,樓蘭在西域眾多的國家之中可算得上大國,但是與逐漸強大起來的鄰居大漢王朝、匈奴帝國相比顯然只是微末之力。而且從其國家潛力而言,人口少,耕地少,沙漠多,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結構也導致了它並不具備成為強大國家的實力。因此要實現國家生存,則必須實行兩面派的外交方式。現在我們習慣用朝秦暮楚來嘲笑這種方式,但是這顯然也是樓蘭古國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最好的方式。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從地緣上與匈奴的更加接近,也讓它伊始選擇送出質子,攀附匈奴。但當中原王朝在漢高祖劉邦選擇和親,文帝、景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中原地區的經濟迅速恢復,而到了漢武帝朝被迫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也迎來了改變。匈奴與漢王朝之間實力的變化,也讓樓蘭戰慄。在漢武帝的使者將樓蘭國王斬殺,並改為鄯善之後,樓蘭被迫臣服與漢朝,並且送出了質子。

但是這種臣服,也自然不是長久的,它會隨著漢朝、匈奴之間的實力對比而左右搖擺。

三.漢王朝,漢的劍鋒所指

《漢書》記載:“樓蘭、姑師當道,苦之,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

面對樓蘭的這種首鼠兩端的行徑,時常劫掠,漢朝商旅要想進入西域,樓蘭又是必要經過的路徑,於是漢武帝終於忍無可忍,元封三年(前108年)遂派遣趙破奴、王恢以數萬大軍攻擊樓蘭、姑師。國勢強弱對比明顯,樓蘭城破,樓蘭王被俘。面對漢武帝的斥責,樓蘭王也不得不說出小國的生存之道“不兩屬,無以自安”。

漢武帝選擇將其釋放,留下了質子之後,樓蘭也倒向了漢王朝。但是在公元前92年,樓蘭王去世,此時上書請求放歸質子,承襲王位。

可惜的是此時留在漢朝的質子,早已經因為觸犯律法,被處以宮刑。因此,漢朝拒絕了這個請求,樓蘭國也自是無奈只得選擇改立他人為王。而新王也沒幾年便一命嗚呼,於是匈奴人選擇又將它留在匈奴的質子送歸,立為新王。

於是樓蘭又一次倒向匈奴。繼續開始肆無忌憚的劫掠,而與此同時,漢朝內部也漢武帝末年的昏聵而出現了動亂,巫蠱之亂,太子之死,但是在公元前77年,作為託孤大臣的霍光派遣傅介子執行刺殺樓蘭王的計劃,一番宴飲之後也將安歸刺殺,改立尉屠耆為王,更其國名為鄯善。

至此,樓蘭才算真正的被降服,隨後匈奴在東漢時期被基本消滅,這也成為漢王朝榮耀的象徵,而隨著環境的惡化,樓蘭古城也被遺棄,逐漸南移。448年,被北魏所滅。

參考資料:《漢書西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