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太宗在魏徵死前把他當鏡子,死後卻親手砸了他的墓,為何又再建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做是歷代賢君直臣的楷模。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徵的故事被世人所稱道,傳為千古美談,可是世人只知道開始,卻猜不到結局。

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把他當作"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魏徵死的時候李世民還傷心地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然而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變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一怒之下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可是在經歷了遠征高句麗失敗,反思之後,又重立其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開明君主,為了開創大唐盛世的局面,為了實現千古一帝的夢想,他讓魏徵時刻提醒和勸諫自己。在國家大事上,魏徵像一位元老,旁徵博引,口若懸河;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徵像一位長輩,苦口婆心,聲淚俱下。據史料記載,魏徵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籍可考的諫奏前後達二百餘次,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甚至連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時候都讓唐太宗下不了臺。

魏徵比唐太宗大20歲,年齡上的差距,代溝上的隔閡,意見上的分歧,必然會造成二人之間的衝突。魏徵在嘔心瀝血的同時,卻忽略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張、理想、愛好和私生活。唐太宗那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標新立異的開拓勁,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權,在很多時候都受到了魏徵的干涉和阻撓。難怪有一次唐太宗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罵魏徵:"早晚有一天,朕非殺了這個老匹夫不可!"能把"從諫如流"的唐太宗逼到這個份上,魏徵的進諫確實過了頭,這也為以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難過地對身邊的人說:“魏徵是我的一面鏡子,他總是告訴我哪兒做錯了。現在他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可是在魏徵死後不久,一切都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魏徵死前曾秘密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先後犯罪,侯君集更是參與謀反被斬首,李世民開始懷疑魏徵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魏徵曾把諫書給記錄歷史的褚遂良觀看,懷疑更甚,心裡很不高興,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

貞觀十八年,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麗受挫後,不由得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長嘆,立即命人復立了魏徵的墓碑,賞賜了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