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北青快評 | “最缺工”職業“缺”的到底是什麼?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41個屬於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如汽車生產線操作工、車工、焊工;有30個屬於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如營銷員、快遞員、餐廳服務員;還有23個屬於專業技術人員。

製造業和社會生產生活服務業佔了70%以上,不能不說,社會化分工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變化,那就是曾經最受歡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已經被勞動力分佈邊緣化,成為招工難度最大的職業。相反,過去並沒有被特別關注的領域,卻成為了熱門職業,廣受就業者歡迎。

事實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是八十年代,選擇製造業的勞動者是最多的。只要進入到製造企業,很多人還會將其當作非常榮耀的事,高高興興地穿著企業的工作服,佩戴著企業的工牌,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已在某某製造企業。與人交流時,也會情不自禁地介紹所在企業的情況,為在製造企業工作感到自豪。然而,如今卻出現了製造業招工難的問題,且缺工的工種越來越多。有的甚至招不到合適的人員,從而讓企業陷入嚴重的缺工狀態。

造成製造業缺工嚴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待遇低。多數製造企業、特別是私營製造企業,員工的收入水平都遠低於其他行業,也低於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相反,製造業的勞動強度卻不比其他行業弱,很多還高於其他行業。這種高低對比,形成了製造業缺乏吸引人的格局。

也許有人會說,可以提高製造業的收入水平,增強對勞動者的吸引力啊。問題就在這裡,就在社會化分工體制出現了問題。亦即製造業等應當有較高收入水平的行業,收入水平很低。金融、證券、娛樂、行政機關等不該收入過高的行業,卻收入水平很高,與製造業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尤其是房地產市場放開以來,製造業被嚴重邊緣化,資本大量撤離製造業,政策、資源等的配置也不利於製造業,導致製造業成了媽媽不疼、舅舅不愛的領域,要想發展好難度就會相當大了。製造業發展不好,政策、資源等不傾斜,製造企業效益不佳,要想提高員工收入水平,也就很難做到。自然,吸引力就會越來越差。

與製造業相比,社會生產生活服務業應當在收入水平方面要高一些,特別是快遞、外賣等新興行業,如果做得好,一個月一兩萬元都是能夠實現的。只是,社會生產生活服務業也有自已的痛點和難點,那就是勞動強度大、安全係數低,一般人無法承受如此強度的勞動和勞動時間。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勞動報酬和勞動時間、勞動強度並不匹配,因此,願意到社會生產生活行業工作的人,也是有限的。這些行業在招工方面,一定程度上可能比製造業還難。在很多人看來,社會生產服務業不僅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也低。同時,風險係數也高。只有一、兩萬元的收入,是根本支撐不住就業者選擇社會生產生活服務業的。

對專業技術領域來說,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工作強度、社會地位等,都要比製造業、社會生產生活服務業高。特別是社會地位,要明顯高於另兩類崗位。但是,要想真正受尊重,真正有地位,真正有較高的收入水平,就必須有較好的技術條件、有較強的技術能力、較高的技術素質。恰恰是,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這類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短板。有一定文化考試成績的,不願意從事技術工作。願意從事技術工種的,則往往文化成績都不太好,很難形成很高的技術水準。於是,專業技術人員也就成了一個本不該出現招工難現象、卻偏偏出現了招工難問題

如果能夠把這三大領域的招工難問題解決好,招工難的問題也就斟酌不存在了。但是,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製造業待遇低的問題,需要透過頂層設計,從政策賦能、資源賦效、資金賦力等方面,有效提升製造業的地位,讓製造企業能夠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待遇、更多的發展空間吸引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人才。而社會生產生活服務領域,則可以透過改善生活條件來提升吸引力。技能人才不需要多說,只要有製造企業存在,技能人才就永遠是一個寶,不需要強調,但一定需要扶持和幫助。

文/譚浩俊

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