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剛需車”求什麼?豐田加比亞迪….

馬上就要到農曆新年了,我相信很多朋友不是已經提前錯峰迴到了家,就是正在回家的路上。但今年真有點不一樣了,我發現身邊竟然越來越多朋友選擇了開電動車回家。

是的,時代變了。2022年買電動車的消費者們貢獻了車市全年銷量的四分一,新能源車已經不再是幾個新勢力和高階玩家的遊樂場了,大家買電動車也不再是抱著嚐鮮和獵奇的心態了,越來越多人選擇電動車真的是出於生活的“剛需”。

買“剛需車”講求什麼?實用。

當越來越多電動車逐漸脫離了“高階電子產品”的屬性,尤其是15-20萬左右的電動車,重新迴歸到老百姓出行代步工具的本質之後,選車買車的需求就會變得更加實際,例如續航能力、舒適性、安全性、這些最傳統老派的基本功,又重新成為各款電動車比拼的重點。

這樣一來,很多問題都可以變成一道道非常簡單的判斷題和單選題。這些答案大多都可以在目前的電動車銷量榜單上輕鬆找到,但客觀地說,相比起這個價位的傳統燃油車,電動車真的還可以更“卷”一些。

大家都知道,我一向都大力支援那些認真造車中國電動車品牌,但不會盲目吹捧;我也從不否定或者貶低那些主流傳統品牌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以及後發制人的潛力,但也同樣不會刻意迴避他們目前存在的問題。

所以當我看到一汽豐田bZ3的時候,那種心情真的是既興奮又複雜,複雜的程度可能不遜於傳說中的82年拉菲。

豐田品牌的首款電動車大家都看過了,比亞迪的電動車就更加不用講了,車主數量都要以百萬為單位計算了,但一汽豐田bZ3作為豐田和比亞迪技術合作的結晶,到底會是怎樣的一種存在,會產生什麼“化學作用”,一直是我最在意的地方。

我和“豐田吹男”阿卓不同,我談不上是豐田的粉絲,但在某些造車理念方面,我和阿卓一樣對豐田是認可的。

就拿bZ3為例,我們都知道,bZ3是豐田基於自家e-TNGA打造的,這也是目前豐田最新的量產電動車平臺了。可以講從它的DNA上看,它和豐田bZ4X、斯巴魯Solterra和剛釋出的雷克薩斯RZ都是血脈相連的近親,e-TNGA的優點它是一個都沒拉下。

例如車身尺寸。bZ3的車長只有4725mm,如果只看這個數字,bZ3只比一汽豐田自家的亞洲獅多了肉眼都難以察覺的5mm而已,但bZ3的軸距卻達到了2880mm,不但遠超亞洲獅的2750mm,甚至比凱美瑞的軸距還多了55mm。

這樣的空間表現放在同級電動車裡面都是非常優秀的。另外,如果大家有興趣還不妨計算一下軸距和車身長度的比例關係,你就會看到bZ3的“四輪四角”設計是處於怎樣的水平。

另外,e-TNGA的低重心優勢在bZ3上也有明顯體現。bZ3的重心高度為500mm,優於豐田同門家轎是不在話下了,也逼近了豐田86、蔚來ET5、智己L7這些注重駕控的車型的水平。引用阿卓的原話就是“車頭指向準,車尾跟隨快,靈活且協調”。

既然bZ3的底盤調教都是由豐田工程師操刀,濃濃的豐田味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豐田說,他們派出了100多位設計、生產、技術、品質控制等領域的工程師紮根於中國,參與bZ3的研發工作,毫無疑問,三電系統才是這個工程師團隊的重頭戲。因為有別於bZ4X,bZ3的三電系統算得上是“量身定做”的。

電池雖然是採用了來自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但豐田並非是單純的拿來主義直接裝車,而是以此為基礎,再融入了過去這麼多年在混動車方面的技術積累,設計了全新的電動系統。直白地說,就是用比亞迪的電池進行了“二次開發”。

就和我們玩遊戲,用幾個舊裝備回爐重新打造新裝備一樣,新裝備的核心屬性往往都是來取決於舊裝備的優良屬性。

所以bZ3上的這塊電池,也同樣加入了“10年使用後電池容量保持90%以上”的設計目標,這好處是實實在在的,就不用多講了。

另外bZ3身上這塊磷酸鐵鋰電池,不但能量密度有所提升,而且依靠降低風阻、採用熱泵空調、提升系統效率等手段,可以實現616km的續航能力,CLTC工況下百公里電耗只有11kWh。

如果你已經是電動車使用者,又或者一直有關注主流新能源車的電耗表現,你就會知道對於一臺軸距接近2。9米的電動車來講,這11kWh的平均電耗有多“離譜”。更“離譜”的是,這個資料出自豐田官方,而非某些新勢力品牌。

如果就這,放在當下的中國市場上還是不夠的,所以這次豐田也學會了,特意在bZ3上強化了“智慧化”的體驗。

這也是我一開始沒有想到的。

我之前經常說,中控螢幕設計的背後,是一個品牌對於人機互動邏輯的理解。bZ3不但是目前豐田旗下首款採用豎屏設計的新車,而且從螢幕中的互動介面和選單結構可以看到,這套系統是明顯有別於目前豐田和比亞迪的現款車型的。

另外我還注意到一些頗為特別的小細節。

例如在前排左右出風口下方,都設定了一個摺疊式的杯架,飲料就可以實現“冬暖夏涼”了;雖然也是採用了換擋旋鈕,但周邊巧妙地設計了一條類似“護城河”形狀的凹槽,可以放置手機和一些雜物。

後排座椅設計也有些小心思,坐墊做成了一體化設計,讓後排中間的乘客也可以有正常的坐姿和舒適度,而後排中央出風口下方的偷空設計,也是為了中間這位乘客可以正常地伸展雙腿。

這些實用且貼心的小設計,對一臺電動車來講,或者談不上能增添多少科技含量,但對於使用者來講,卻是實實在在的好用和實用。

現在都流行研究用車場景,講求提升使用者體驗,像我上面提到的這些好用實用的設計,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噱頭,但何嘗不是一種最實在的加分項呢?

一汽豐田bZ3真的很有意思,它是主流合資品牌在15-20萬元區間的第一款純電動轎車,而豐田與比亞迪的技術合作,讓bZ3擁有了目前豐田家族中,乃至整個電動車市場上獨一無二的特質,裡面不少獨特的本土化設計當然也少不了一汽豐田的參與。

我覺得對於當下這個細分市場上的中國品牌電動車來講,bZ3真的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選手。再說了,連豐田和比亞迪都可以達成如此深入的合作了,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發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