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白居易的成名作,前四句人人會背,後四句才是重點,卻被人淡忘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曾入選小學課本,雖存半首已是千古絕唱。

□黃伯益

1/小草的力量

在人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一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短詩《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該詩由於短小,且明白曉暢,所以能人人成誦。詩人關注的物件,是世間再普通不過的古原綠草,他們看似弱小,其實生命力非常旺盛。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迴圈不已。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此二句用語雖樸實,但卻給人以爆燃式的衝擊力,因而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確實,小草的力量是巨大的,記得小時候還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野草的力量的,說的是一莖野草,卻能將壓在身上石塊頂起。文章的作者是現代作家夏衍,題目就叫花《野草》。作者在講述了種子與頭蓋骨、竹筍與石塊的較量後,引發瞭如下議論: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

面對重重阻力,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是決不會悲觀和嘆氣的,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鍊。由此,我又想起了一個成語,叫“蚍蜉撼樹”,所謂的蚍蜉,就是人們常見的螞蟻,蚍蜉撼樹的意思就是指螞蟻想搖動大樹,比喻自不量力。這裡的螞蟻是遭人嘲諷的物件。

其實,對於螞蟻撼樹之舉,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面對權威、權貴,能無所畏懼。面對困難、挫折,能百折不回。這樣的螞蟻,豈不也同樣令人敬佩?

2/被遺忘的別情

扯遠了,回頭再來說說白居易的這首詠草詩。其實,白居易的這首人人會背的短詩,是被現代編者們腰斬了的,原詩為八句,詩名也非一個簡短的《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古原草送別》本義是寫別情的,開篇寫草,只是一個鋪墊,詩作的重點是在後四句: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中的“芳”字本指野草濃郁的香氣,遠芳意為草香遠播。侵,侵佔,長滿。所謂“遠芳侵古道”,描繪的是芬芳的野草,沿著古老驛道上一直漫延到遠方。“晴翠”則指的是草原明麗的翠綠,其實,寫的還是草,寫的仍是遠方——一直滋長到天邊“荒城”。

“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此處指的仍是“原上草”。遠芳、晴翠、萋萋,寫的雖是野草,述的都是別情。即使王孫(朋友)遠去,俺的思念之情,仍會像野草一樣,“一歲一枯榮”,哪怕是野火焚燒,也永不根絕。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全詩渾然一體,說的是,離別之情,就像這古原上的野草一樣,綿延不絕,刀砍不盡,火燒不絕,只是時節適當,就會蓬勃而生。

詩題中的“賦得”,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賦得古原草送別》創作於貞元三年(787),作者時年16歲,詩當是白居易赴長安應考時的習作。

3/居弗易否?居即易矣

關於這首詩的“成名”,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唐代文人張固在《幽閒鼓吹》中是這樣記載的——

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故事說的是,貞元三年(787),16歲的白居易到長安應科舉試,期間,曾去拜謁過當朝名士、時為著作郎的顧況。那時的謁見,就是以“詩文”作媒介,白居易就將自己的詩作投獻給顧況“問路”。當顧況看到“白居易”這個名字時,就借名調侃了一下白居易,老顧對小白說:“京城的米價很貴的,要想在此生活可不易啊!”這雖是拿他“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說的是,沒點才華,在京城的這碗飯可不好混著吃。

但是,當顧先生捧起白居易的詩稿,讀到“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幾句詩時,態度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拐彎,不禁大為嗟賞,道:“你能寫出如此精美的詩句,呆在長安,是沒啥困難的了。”

顧況也是個愛才之人,隨及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們大力推薦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長安就聲名鵲起,於是,白居易在長安“居即易矣”了。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