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人宴飲要敲“鹿鼓”,九連墩出土一種文物,人們才知道它的模樣

古人在宴飲的時候,不僅要欣賞歌舞,而且還要敲擊一種名為“鹿鼓”的樂器,可奇怪的是,實物出土一直沒有與史書相匹配的記錄。直到九連墩楚墓中出土一件文物,才徹底驗證了鹿鼓的說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儒家文化薰陶下的歷史厚重而綿長,五千年的悠悠歲月,沉澱了華夏民族的優良品格,也是任何民族文化都無法企及的巔峰。相比於華夏的文明,國人的飲食文化同樣具有深邃的意義,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華夏人民對於食物烹飪和享用的講究,是完全刻在基因裡的。相比於國外的單調的燒烤食物,我們的食譜猶如一本百科全書,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吃的精髓。

享受美食就是享受生活,這一點,從我們的祖先時代就已經被意識到。從周朝開始,古人就將“禮”視作最重要的禮儀,而在餐桌上的講究,更是將“雅緻”發揮到了極致。據古書記載稱,古代王公貴族在享受美食的時候,都會伴以歌舞,並且還要吟唱《詩經》中的《鹿鳴》。歌曰“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如此想來,我們便能在腦海中構建一幅祥和的飲宴圖,感受古人在享受美食時的愜意,可謂是開啟了“眼耳口”的三維立體享樂模式。

可是此時一個問題卻出現了,既然嘉賓們都喜歡聽“鹿鳴”,那麼鹿鳴的聲音該如何展現呢?難道是真有人會牽著一頭鹿來到飲宴會上?此舉未免有些荒唐。直到後來,才有考古專家確定,原來古人們為了在飲宴時聽到鹿鳴,特意製作了一種樂器,也恰恰是此類樂器,才會發出獨特的鹿鳴聲。

不過真的會有樂器能發出鹿鳴聲嗎?對此,考古專家們表示很懷疑,甚至一度認為是古人在欺騙我們,或者是醉酒之後的胡說八道。毫不誇張的說,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專家,直到2002年時,一件特殊文物的出土,才讓考古專家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2002年時,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境內吳店鎮村民向當地文物局舉報,稱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偶然在地下發現一處古墓,請求考古專家前來檢視。考古專家趕到現場時,立即對此處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最終確定,該處古墓為一座墓葬群落,年代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據考古專家稱,該墓葬群整體由9座大中型墓葬封土堆組成,因為當地村民將其稱作是“九連墩”,故此該墓葬也被稱作“九連墩墓葬”。

九連墩墓葬屬於戰國後期墓葬,也就是楚國鼎盛時期的貴族墓葬群落,墓葬內發現了迄今為止儲存最完好、最壯觀、規模最大的車馬坑。除此之外,在墓葬之中,考古專家們還找到了包括青銅鼎、石缶、玉佩等文物1000多件,極大的豐富了後世考古學研究資料寶庫,也對研究楚國貴族的生活方式及下葬規格,提供了相當重要的借鑑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九連墩古墓之中,考古專家們找到了一件特殊的文物,它是一件木器,雖然全身損毀嚴重,但是考古專家還是能完整復原出其本貌。該木器整體為彩繪雕制木鹿,鹿頭與鹿身各用整木雕刻而成,其姿勢為屈腿俯臥,頭上一對鹿角直直的插在榫卯之內,鹿身之後存在長方形榫眼,並安插有實心的小木鼓,木鼓為整木雕成。

當考古專家第一次看見此“鹿鼓”時,不由得心中一震,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書中記載的可以發出鹿鳴的樂器。在狐疑之下,考古專家利用同樣的材質,對其進行了一比一的復刻。令人沒想到的是,當複製品完成之後,考古專家利用木槌對其進行敲擊,居然真的發出了類似於鹿鳴般的“呦呦”叫聲。由此就可以判斷,九連墩此次出土的鹿鼓,正是古人在飲宴時常用的樂器,是一種用於烘托氣氛必不可少的“神器”。

談到這裡,我們必須要承認,鹿鼓的出土,的確是佐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我們知道,原來古人吃飯是一件相當雅緻的事情,更是從側面反映了華夏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資料:《古董故事》 李偉峰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