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不起眼的小小苔蘚,你知道它有多麼重要嗎?

免責:按一般生態調查的習慣,本文中地點和情節做了模糊處理,以免為瀕危物種帶去不必要的危機。

我們科考常常要去的地方都在祖國大西南的山嶺之中,常常一整天都見不到幾個活人,但有一次,我們正在蹲在崎嶇的土路旁,拍攝、採集苔蘚,突然來了一隊可疑的人……

幾聲吆喝,原本就沒多寬的土路,突突地衝來了一列馬隊,每匹馬都駝了滿滿七八袋東西,路窄貨寬,我們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站起身來給他們讓路。趕馬的這幾位,眼神實在是讓人看不透,我們幾人竊竊私語,猜測這麻袋裡裝的會是什麼東西?野菜?中藥?難道還能是毒品?不會把我們滅口吧?開玩笑吧,哪有用麻袋大張旗鼓地幹這亡命營生的……

突然,一位隊友可能是看著部分露在外面這些東西有點眼熟,遂趁著馬隊往前走的功夫,趁人不備,眼疾手快地弄了一小撮下來。湊近一瞧,好傢伙,可不眼熟嘛,這正是我們在調查的苔蘚植物,經帶隊老師辨認,發現

這些苔蘚極有可能正是去年剛進了《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多紋泥炭蘚

,而這一馬隊運輸的這幾十麻袋不知道得毀掉多少面積的泥炭蘚,我們心裡是非常惋惜。

可能有些朋友有點沒搞清楚狀況,啥?苔蘚不都長一個樣嗎?而且滿地都是,為啥會進重點保護名錄啊?那苔蘚進了保,豈不是隨便采采就可能不小心禍禍了保護植物,吃上幾年牢飯?

其實,進保的苔蘚植物都不是那些路邊的尋常苔蘚,它們都有各自的悲慘故事,屬於是生生被逼上了保護名錄之中,這些進保的苔蘚中,泥炭蘚家族就佔了兩個名額,今天我們就重點講講它們的故事。

01

苔蘚和蘭花有啥關係?

泥炭蘚的故事,得從蘭花種植說起。

大家都知道蘭花優雅美麗,而且很多品種價格不菲,那它是怎麼被種出來的呢?這時候就要用到苔蘚了,泥炭蘚被廣泛運用在蘭花以及其他諸多植物的種植中,在園藝上更多稱它為“水苔”。因為其具有保水透氣的特點,而泥炭蘚本身會產生殺菌物質,對於植物根系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對於那些嬌氣的園藝植物來說真是絕佳的種植基質,而其中蘭花的種植對於泥炭蘚的消耗首屈一指。

養蘭花用的水苔 | 作者供圖

也正是這個原因,市場對於泥炭蘚的需求量非常龐大。一直以來除了從國外進口,人們還發現國內的野外就生長著這類苔蘚,於是商人們用低價向村民收購野生泥炭蘚,甚至將野生泥炭蘚遠銷海外,

這樣商業化的過度採挖將兩種泥炭蘚成功挖進了保護名錄之中。

我們決定順著馬隊來的方向向前尋找野生泥炭蘚所在,這怎麼說也是保護名錄中難得的苔蘚植物。走過了山路後就是一片廣闊的大草原,視野豁然開朗,遠處的泉水從山頂流下,在平坦的草甸上積水,留下了一個個小水潭。待我們走近看,不出所料,這些水潭中生長了成片的泥炭蘚,枝條相互緊挨著,如同水潤的草地,這是一小塊名副其實而相對健康的泥炭沼澤。

泥炭蘚沼澤地 | 作者供圖

不過這些泥炭蘚並不是在保護名錄中的粗葉泥炭蘚和多紋泥炭蘚,而是相對比較普通的種類,看樣子泥炭蘚販子對它們也沒有興趣。泥炭蘚本種的塊頭更小,沒有其他兩種那樣粗壯更適合運用於園藝,它們安逸地生活在這裡,躲過了一場浩劫,與其他水生植物一起享受這份寧靜。

02

泥炭蘚與水

泥炭蘚的生長方式非常獨特。苔蘚植物都沒有根系,它們幾乎只利用葉片來吸收環境中的水分與營養,所以對它們來說,

沒有了根系,就可以毫無顧及地不停向上生長,而植株下面部分沒有了價值也隨著死亡。

在成年累月的積累下,下面的死去的植株在無氧條件下被緩慢而不充分地分解,積累充足的腐殖質,這就是一部分泥炭土的來源,這些土的碳素豐富,甚至晾乾了可以作為燃料,也是為什麼泥炭蘚被叫做“泥炭”的原因。

浸泡在水中的泥炭蘚 | 作者供圖

雖然這種泥炭蘚沒有太大的園藝價值,但它們對於生態環境及其重要。

不管死亡還沒分解的植株,還是鮮活的植物,泥炭蘚都能吸收自身體重10-30倍的水分,這個奧秘就藏在它們的葉片細胞上。

顯微鏡下泥炭蘚的葉片 | 作者供圖

我們將它們的葉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便能它們儲水的細胞和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交錯排列著,儲水的細胞非常巨大,這些細胞使得它們能夠儲存充足的水分。這個特性對於環境來說,尤其是這片沼澤地來說,它們就像一個個活著的小水庫,將水分積蓄起來。在雨季之時,不至於雨水氾濫成洪水猛獸,將脆弱的草甸土層沖垮。而相對乾燥的氣候下也能保持一定的溼潤。

泥炭蘚的葉片橫切圖 | 圖片來自作者

我們來到這塊區域正是下雨的時候,這片區域的泥炭蘚正在履行著它們在生態環境中的使命,只有緩緩的水流向下流淌著,慢慢滋潤著土地以及草原上植物。

03

泥炭蘚與土

採好了泥炭蘚的標本,環顧四周,這一片的確是風水寶地,但四周全都是同一種苔蘚。我們沿著溪流四處繼續尋找,在溪流旁終於找到另一種塊頭更加粗壯的泥炭蘚,根據它們葉子的形態差異(葉尖背仰),認為它應該就是名錄上的粗葉泥炭蘚,真好,成功收穫一種保護苔蘚。

它們的生境也有些許不同,只生長在溪流的土壁上,而非之前那樣長滿一片“草坪”,這裡的水流相對急一些,只有部分粗葉泥炭蘚浸泡在水中,而有些是將枝葉探向流水,吸收著“飛馳而過”的水分。這樣的生長方式過於刁鑽,實在考驗我們的拍攝能力,我們不得不將腳踏進冰涼的溪水之中,儘量給它們來個美美的特寫。

粗葉泥炭蘚 | 作者供圖

泥炭蘚的莖葉結構複雜,直莖生長過程中不斷分出數條的側枝,頂端的側枝非常密集,就像一個迷你款的菜花,葉片也密密地緊貼在主莖和側枝上,

這樣的結構能在一定程度上地緩衝水流的流速,也能很大程度上緩衝水流對於土壤的“攻擊”

——至少對於泥炭蘚“腳下”那些土壤來說,這樣的幫助可不少,不然我們眼前的岸邊可能是被溪流侵蝕的荒蕪景象——泥土不斷剝落,難以有植物在上生長。不同的環境下的泥炭蘚也有著它們不同的作用。

在廣闊的草原上我們兜兜轉轉了許久,找過了沿途的每一個小水潭和沼澤地,怎麼也沒找見那些老鄉用馬駝著的多紋泥炭蘚,到底是長在何處。最後我們只找到了老鄉用來臨時囤積泥炭蘚的小房子,吸飽水的泥炭蘚比較沉,晾乾了才方便運輸,這裡應該是他們晾曬以及中轉的地方,裡面還堆著幾十麻袋的泥炭蘚,之後還會上來用馬搬運下去吧,或許收購的商人就在山腳下等著向村民收購。我們也只能從麻袋弄了一點作為標本和當地溝通與建議的證據。

難道我們只能從自然環境中索取嗎?還是說我們要放棄使用泥炭蘚這一優良的種植基質?並非如此,其實國內外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泥炭蘚種植技術。泥炭蘚的需求很簡單,不太炎熱以及足夠溼潤的環境,最好能有一片積水浸泡著。只需要在原來種植其他作物或者草藥的田裡溝渠中灌上水,露出部分的用於種植泥炭蘚的壟,既不需要施肥又不用打藥那麼麻煩的管理,只需幾個月,泥炭蘚便能收穫。但是繼續採挖野生泥炭蘚會帶來什麼後果呢?

大水衝出來的溝壑 | 作者供圖

我們返程時走了另一條路,發現一條溝壑無情地在這塊草甸上撕開一條巨大的口子,就好像縮小的峽谷,溝壑兩旁的土壤還在慢慢地往溝底下墜,溝底只剩下一條淺淺的小溪流。我們推測曾今這裡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將原來的河道拓寬拓深,而草原上沒有樹木,沒有深深扎入土層的植物根系,所以這裡的土壤非常地脆弱,經不起一次較大的洪水。或許這個情況與植被破壞,以及泥炭蘚被過度採挖有一定的關係吧。

作者 | 蓊溪地菍

稽核 | 王康 北京植物園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階工程師

責編 | 丁崝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相簿的圖片,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