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孔子長啥樣?《論語》藏“真相”

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無法留下音容相貌,孔子長啥樣,這給後人帶來了不斷“衍化”的空間。正所謂“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古到今,孔子的形象也各種各樣,但孔子的“真相”並非不可追尋。

漢武帝時,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寫孔子樣貌:“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長人’而異之”。孔子路過鄭國,鄭國人評價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司馬遷幾次主動或透過他人語言描述孔子形象,說明他本人對孔子長啥樣也是比較感興趣的,但司馬遷的描述中,除了說孔子是“長人”即個子較高可以確定之外,其他很難信。漢代因為尊儒,孔子雕像多見。按說,雕像有點接近繪畫,但遺憾的是面部往往難以辨識。

山東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楊愛國對漢畫石像多有研究,他表示:孔子的形象在漢代廣泛出現在畫像石槨、祠堂、闕、墓、棺以及墓室壁畫上,這些為喪葬禮俗服務的葬具和建築上的孔子形象,多是側身像,身體微前傾,躬身狀——但側和躬,難以表現孔子的容貌。

迄今所見最早的孔子像出現在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該墓隨葬的長方形衣鏡的外框上繪有孔子與弟子的形象,畫像上的孔子高約28。8釐米,寬約8。4釐米。孔子頭戴小冠,蓄長鬚,身材瘦高,著深衣長袍,腰束帶,腳穿翹頭履,也是側身像。

在這個墓葬畫中,孔子的身高比弟子們都高,可見“個子高”是大家對孔子高度認同的特點,但“瘦”就有疑問。孔子重視“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用今天的話說,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孔子本人射箭技術高超,《禮記·射義》說:“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因此,從各種記載判斷,孔子孔武有力,平時的身體狀態是比較壯實的,“瘦”則顯“瘦弱”,不符合孔子的常態。當然,如果海昏侯劉賀墓中的孔子是描述其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曾經“七天沒吃到一粒米飯”時的特定狀態,則“瘦高”倒有幾分恰當。

一般來說,離孔子生活的時期越近的文字記錄,越能查詢到孔子的“真相”。在這方面,成書於戰國末年的《荀子》與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值得我們重視。

《荀子·非相》言孔子相貌,一是“仲尼長”,也是說孔子個子高;二是“仲尼之狀,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時代人們用於避魔驅邪的一種神獸,面目極其猙獰可憎。這個說法,值得玩味。

在思想紛亂的戰國時代,荀子獨崇孔子思想,認為其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並以孔子的傳人自居。荀子自然是沒有見過孔子,但既然他“尊孔”,稱孔子“面如蒙倛”,肯定不是貶義,即不是說孔子面目猙獰,也不是說孔子長得可怕。荀子說孔子“面如蒙倛”,真正意思或許是說其他思想學術或學派是“魔”和“邪”,孔子思想具有驅除這些異端學說的力量,這是用“蒙倛”的本義——當然,“蒙倛”一詞也客觀道出孔子相貌有威嚴的一面。

這也可以被《論語》中的記述來印證。《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這本書如果對孔子的相貌有記述,自然最能說明孔子的“真相”。

《論語·述而》篇中有記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孔子平常閒適在家的時候衣冠平整,容貌舒展,神態安詳。《論語·述而》還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厲”和“威”說明孔子有威嚴的一面,但孔子同時“溫”和“不猛”,也就是說,孔子面相有中和之美。“溫而厲”換一個詞就是“不怒而威”,這是孔子最真實的表情特徵。

上述描述和孔子《論語·子張》中的“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語句也有義通之處。宋程子作注曰:他人儼然則不溫,溫則不厲,惟孔子全之。這說明了孔子態相具有“對立統一”的表情,這倒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但孔子的常態,則是溫和為主。後人比較孔子和孟子的不同,用了“春風”比喻孔子,用“戰鼓”比喻孟子——孟子性格剛強,“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孟子的名句,孔子以“禮”為“仁”的外現,重視禮尚往來,讓人如沐春風。

因時代相隔久遠,我們今天已無法完全把握孔子的面部特徵,但透過《論語》等相關記述,孔子形象的基本特徵我們還是能夠確認的:大高個,不會很瘦,應是胖瘦適宜,面容和善,有書卷氣,但不怒自威。

(大眾日報記者 周學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