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視點|4個菜1500多元?社會信任經不起“報復性宰客”

一邊是遊客自曝被的哥帶到飯店用餐卻遭遇被宰,“4個菜花了1500多元”;一邊是遊客想去某餐廳吃個快餐,取號時顯示“前方4538桌正在排隊”……這兩則新聞將遊客在外旅遊時兩種可堪對照的遭遇,推上了熱搜。

前者事發地是廣西北海,1月24日,有遊客爆料,到北海銀灘遊玩後,被計程車司機帶去飯店用餐後被宰——店家上了油螺辣炒、龍頂清蒸、馬蹄、貴妃辣炒4個菜,花了1500多元。晚上回民宿才知道被宰,信任感也被騙,心裡很難受。後者發生於長沙等地,有遊客曬圖稱,去某知名餐廳排隊取號,卻顯示“前方4538桌正在排隊”。

兩條跟旅遊餐飲相關的新聞,都牽涉到了一個命題:陌生人社會的信任該如何維繫。某種程度上,這類社會信任的涵養,既攸關減少旅遊消費糾紛的現實考題,也連著“提振消費市場,激發消費信心”的重要議題。

社會信任的字典裡,不該有“宰”與“詐”。“4個菜1500多元”到底是不是宰客仍待查證,這裡面,有沒有明碼標價是關鍵。若涉事遊客反映的情況屬實,恐難逃宰客之嫌。自春節假期開啟以來,不少地方都被爆出了宰客套路,被網友稱作“報復性宰客”。

所謂的“報復性宰客”,顯然是對消費者信任的刺傷。在消費者維權意識在增強、網路曝光門檻在降低的情況下,任何宰客行為都是在自毀聲譽,往小了講,會給自身貼上“短視”標籤;往大了看,會給旅遊業回血、消費復甦設障添堵。

社會信任的因果鏈,經常會呈現正向增強迴路。這次假期中,成都有火鍋店日排隊4000單創歷史新高,長沙有些餐飲店也是排號排到了幾千桌。本質上,這正是信任的正向反饋效應的顯現:許多外地遊客不惜排長隊去嗦小龍蝦、喝奶茶、吃火鍋,也是因為那些餐飲店的信譽經過了驗證——它們會追求品質、珍惜聲譽,這為其獲取了信任、贏得了口碑,而這類信任又會激起更多的信任。

如果說,欺客宰客是在透支和傷害信任,那“前方4538桌正在排隊”場景下的聲譽積累,無疑是在欺客亂象的反面,代表的是對社會信任的顧惜,而信任最終也會變為那些餐飲企業的資本,在滾雪球之中讓它們收穫“信任複利”。可以想見的是,宰客餐廳裡不會出現“前方4538桌正在排隊”的場景,反之亦然。

糟蹋信任者,必定會付出不被信任的代價。呵護信任的,往往會收穫被信任的利好。二者之間,橫亙著短線思維與長期主義的分界線。現實中,人們對陌生人的信任程度、多方對社會信任的珍惜程度,也都折射著社會文明的水位。

旅遊餐飲裡出現的景象,只是現實社會運轉圖景的微觀對映。經濟社會執行,同樣需要信任作為連線帶與潤滑油,這類信任通常是雙向的。社會學家齊美爾說過:“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現代生活遠比通常瞭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他人誠實的信任之上。”

弗裡德曼說的“陌生人社會”,就是個以契約為支點、以信任為紐帶的社會:我們走在路上,知道警察會保護我們;我們走入超市,知道不會被坑;我們走進餐館,也知道不會被宰……信任就是用我們自己的信用換取別人的信用。無論是在瑣細社交中,還是宏大規則運轉裡,都需要用共守契約基礎上的相互信任去維持其正常運轉,否則信任關係崩圮,踐踏他人信任者也終將嚐到惡果。

就今天而言,社會無疑需要更多信心,而信心的一大底部支撐就是信任,也就是互信生態。在有消費能力的前提下,只有我們不會輕易被“套路”,才能安心消費,才有信心消費。所以,公共生活中理應少些花式宰客,多點“前方4538桌正在排隊”景象中寄寓的信任——畢竟,社會信任經不起“報復性宰客”磨刀霍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