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武將打敗敵人後用頭顱堆成的“京觀”有多殘忍可怕?

翻出史籍,經常會看到一個詞,即“京觀”,如果單從字面上來看,這個詞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如果深究其中的意思,則會心生恐懼,大腦中甚至不敢去想象那樣的畫面,畢竟那場景實在是太過殘忍和野蠻。

那麼,“京觀”究竟是什麼呢?明清時期的史學家張岱在《夜航船》中對此進行了解釋,他是這樣說的:

“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具體來說就是,在古代的戰場上,獲勝的一方會將敵人的屍身堆積起來,形成一個小山的形狀,然後用土夯實,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屍體堆砌而成的一個土堆,實際就是一個由眾多屍體堆放在一處的冢。

京觀自古就有,早在先秦時期,京觀就是很普遍的一個存在,《左傳》中明確記載了一次沒有成型的“京觀”。公元前597年,由鄭國引起的晉楚邲之戰拉開了帷幕,這一戰中,楚莊王和令尹孫叔敖大敗晉軍,不僅贏得了邲之戰的勝利,同時也從晉國接過了霸主的位子。

這是晉楚爭霸中楚國難得的一次大勝利,戰爭結束之後,楚國的一位名叫潘黨的將軍對楚莊王說:

“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潘黨建議將晉軍的那些屍體堆積起來建成京觀,目的就是炫耀武功,讓後世記住這次偉大的戰爭。但是楚莊王卻拒絕了。楚莊王早已不是十年前那個飲馬黃河而問鼎中原的鋒芒畢露的野心家,他在位十五餘年,任用賢臣、改革內政、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對霸業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他在潘黨提出築京觀的時候,提到了”止戈為武“的觀點,這表明當時的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已經學習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自認蠻夷的楚國,全新的認識讓楚莊王成為春秋時期一顆耀耀生輝的明星。

也正是因為楚莊王的堅持,“京觀”最終沒有築成,但正如楚莊王所說: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也就是說,先秦時期,京觀是戰場上很常見的一種存在,雖然看起來野蠻又殘忍,但同時也是很必要的一種政治手段。這裡就牽扯到古人為什麼要築京觀了。

“京觀”是歷史上存在時間很長的一個產物,人們之所以在戰場上築京觀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正如潘黨所說的那樣,就是炫耀武力,讓子孫後代記住這赫赫戰功。

其二,正如楚莊王所說的那樣,就是為了懲罰不聽話的那一方,京觀能起到震懾的作用。

其三,其實就是獲勝方對戰敗方的一種羞辱。

其四,這不失為處理戰場上屍體的一種方法,雖然這種方法比較殘忍和難以接受,但在傷亡人數眾多的戰場上,築成京觀無疑是處理屍體最迅速和省時省力的方法。實際上,古代所說的坑殺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真的挖一個大坑掩埋敵人,而是築成了京觀。

所以,古代的戰場上經常會有京觀的出現,史籍中記載了很多處京觀,這裡舉隋唐時期的兩例“京觀”。

隋煬帝時期,楊廣於大業八年開始先後三次組織兵力征討高句麗,結果損失慘重,國內的震動暫且不提,僅與高句麗開戰損失的兵力就在三十萬人以上,後來,高句麗將隋朝士兵的屍體築成京觀,這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個恥辱。

直到唐朝貞觀時期,頡利可汗被俘往長安,東突厥滅亡,而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遣使來賀,將高句麗的封域圖獻上。李世民派廣州都督府司馬長孫師到高句麗去為那些戰死在高句麗的隋朝將士收屍,順便毀掉了高句麗建起來的京觀,也算是讓那些死去的隋朝將士入土為安了。

實際上,隋末時期的京觀也是不少的,畢竟當時天下大亂,各路勢力紛紛割據一方,誓要爭奪這天下,戰亂頻起,血流成河,也就少不了京觀的存在了。西秦霸王薛舉與李世民展開淺水原之戰中就有京觀的存在。

淺水原之戰之前,李世民在軍中生病,將軍中一切事務交由劉文靜和殷開山處理,並叮囑兩人不可輕易開戰,最好堅壁不出以拖垮軍糧不足又長距離作戰的薛舉,但是兩人經不住薛舉的挑戰,輕易開戰,導致唐軍大敗,唐軍士卒死者十之五六,李世民只得領兵還長安,而薛舉就將唐軍的屍體築成了京觀。

這一戰對於李世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恥辱,雖然這仗不是李世民直接打的,但畢竟是他領導的,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戰敗經歷,後來薛舉去世,再一次的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打敗了薛舉的兒子,西秦勢力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