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馬中的三狗四狗是誰

傳統中國歷史文化中,漢字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基石,它不僅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的載體,那方塊字中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當漢字轉換為語言之時,當從口中傳來,時而鏗鏘有力,時而婉轉悠長,抑揚頓挫之間,更是令人感悟頗深。

而作為漢語成員之一的俗語,雖然通俗易懂,低調內斂,但其同樣包羅永珍,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其描述的不僅僅是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更和傳統民俗節日春節息息相關,且其中大有講究和忌諱,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其中的數字又代表啥?古人所要傳達的寓意又是什麼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其實說起來,這句俗語“頭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是我國對大年初一至初八的另一種叫法。相傳,女媧並沒有先造人,而是在初一創造了雞,被稱為雞日,第二天創造了狗,稱作狗日,以此類推,初三被稱為豬日,初四被稱為羊日,初五被稱為牛日,初六被稱為馬日,這六日被稱為“六畜日”。在初七這天才創造了人,被稱為人日,初八創造了穀子,被稱為穀日。

此外,在民間有種說法是,根據初一到初八的天氣來預測當年是否為大吉之年,如若初一到初八每天天氣晴朗,那麼當年必定是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景象,而這種預測方式在民間被稱為“佔歲”。

雞日這天是大年初一,在人們眼中其職責是能司晨報曉,卻不知雞還有“五德之禽”的譽稱。在《韓詩外傳》中曰:“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在傳統文化當中,雞在民間被視為吉祥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多地都有貼窗花的習俗,且開年第一天都會以紅紙剪雞製作成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

至於雞為什麼能排在六畜之首,相信大家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早在《農家雜談》中,就有這樣一則記錄,話說漢朝淮南王劉安成了神仙,連著家中雞犬都跟著昇天了,但是大家的認知中,從沒聽過豬牛羊跟著昇天的。在農村老人經常會說這麼一句話叫做“沒有雞狗不成家”,所以雞排在了首位。

另外,雞還能辟邪。在南朝《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初一有習俗:“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雞能辟邪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雞乃是逐陰導陽的祥瑞之物,宋代的《太平御覽》中這樣記載:“太陽出,雄雞鳴;陽出雞鳴,以類感也”,而雞又被稱為“陽精”,是最先感知太陽的高升的,因此一般魑魅魍魎,都會避之大吉。

再者就是,正月初一雞日這天,還有很多禁忌,譬如不能動針線、剪刀、斧子、不能清掃炮竹紙皮等。不能動針線、剪刀是因為怕有口舌之災,畢竟這兩樣物件算是危險之物。至於不能動斧子,一般斧子是用來劈柴的,而“柴”通“財”,有句話說的好叫做“初一斧子劈開柴,劈開之後財不來”,而自古以來國人都是“喜吉厭災”,所以這些習俗,看似不科學,卻暗含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狗日這天是大年初二,其職責是安家鎮宅、守夜防害。狗是人類的忠誠守護夥伴,在這天人們是禁忌吃狗肉的。其次就是正月初二,這一天是要祭財神、吃餛飩,其中的餛飩又稱“元寶湯”,因此民間還流傳有這麼一句話“喝下元寶湯,家家祭財神”。

一般祭祀的用品大多用魚和羊肉。有些特殊的宗族舉行祭祀活動,可能會用到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等食物,從而表示自己心願,達到祈福消災、財運亨通的目的。

另外大年初二,是女方回孃家的日子,夫婿要陪同回門,且要帶上禮物,禮物不能成單數,以雙為吉利。按習俗來說,這天在民間還被稱為“迎婿日”。古時候有商販販賣財神雕像,如果不想買或者家中已經有神像,可以說家中已有,且莫說不要,要不然怕觸怒了財神,導致財運大減。

豬日這天是大年初三,是中國傳統民間傳說中女媧造豬的日子,因此人們習慣在這一天裡不殺豬。根據佔歲來看,如果當日天氣好,則當年的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如若當天天氣陰沉,則寓意今年的豬肯定“體弱多病”,不易成活。

羊日是大年初四,這天為禁忌吃羊。另外這一天是祭拜灶神,迎接灶神的日子。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而灶神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之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傳聞中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

所以人們在初四這天,為了迎接灶神的歸來,人們會在廳堂擺上貢品,並且燒上金紙、神馬(印有馬的紙)、燃放鞭炮等,以求得平安吉祥。

牛日這天是大年初五,這天是女媧創造牛的日子,所以不能殺牛。這一天最為重要,因為這天是迎財神的日子,所以在初一到初五之前,沒有倒掉的髒東西,都會被清理出去,這種行為被稱為“送窮出門”,也被成為“破五”,因為初一到初四之間禁忌都可以去打破。

而且民間有“搶路頭”習俗,意思是在初四晚上,備上香燭、糕點等祭祀用品,為了能夠爭得好的彩頭,所以各家各戶都會積極的準備,為的就是家人能夠祈禱消除災害、求吉納福、財運亨通。

馬日這天是大年初六,古稱挹肥。由於初一至初五很多垃圾不能清掃,特別是廁所內的。所以初六這天會進行大掃除,並且祭拜“廁神”,這種行為被稱為“挹肥”,由於生活水平有限,這種習俗在農村還有流傳。

這一天有些地方民俗是認為人們會下田備春耕,這一日有些地方習俗還會“送窮”,將家中的窮氣、窮鬼送走。當然!送窮並不能隨意的“送”,韓愈的《送窮文》曰:“結柳作車,引帆上牆”,意思大致是說,送窮的時候要象徵性的做一輛“車船”,還要給“窮鬼”做上乾糧,以防窮鬼因為招待不周返回。

至於為何要在馬日這天送窮,在《歲時雜記》記載曰:“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然而!這些行為是舊時的一種習俗,雖然至今仍有保留,看似迷信!卻反映出人們希望能夠辭舊迎新,擺脫貧窮困苦的美好願望。

人日是大年初七,相傳女媧在這天創造了人,所以這是人份生日。而慶祝方式,多以食七菜羹、帶人勝、剪花為人貼於屏風之上、登高賦詩以示慶祝。

而在《太平御覽》卷三十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正月初八為穀日,所以人們為了慶祝穀子的誕生,當天並不吃以穀子煮熟的食物。展現了人們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與艱辛。

穀日又叫順星節,相傳這天眾星君下凡,在道教的說法中,認為每個人每年都會有一個值年星宿。比如說“太歲”,很多人都聽說過“犯太歲”,太歲其實也是星宿的一種。

所以每逢初八順星節,人們都會燃燈、燒香來祭拜星宿下凡,以此來祈禱家人能夠得到星君的保佑。

有些地方,這天還有放生的習俗。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這一日放生,也體現古人尊重萬事萬物的品德,更暗含著希望萬物昌盛的理念。

另外古時候,牛、馬地位很高。馬為戰略物資,牛能幫助農耕。秦朝曾頒佈過一條法律,在《廄苑律》曾這樣記載曰“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枷)”, 意思大致是 盜馬的人處死,盜牛的人判枷刑,可見這兩種牲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