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夏至已至,跟著《尋味二十四節氣》學做幾道消暑美食

今日夏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夏至之後,陰氣始生,陽氣開始衰退。

夏至還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節”。民間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麵條、食粽子等習俗。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也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有“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的習俗,也有“夏至餛飩免疰夏”的講究。

無論是北方人吃的夏至面也好,還是南方人吃的餛飩也罷,它們都承載了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

《尋味二十四節氣》裡介紹了哪些夏至美食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吃麵

夏至多以面祭祖,故家家吃麵;冬至,多以餃子祭祖,家家吃餃子,俗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古代祭神、祭祖之傳統的演變和遺存。

這裡說的吃夏至面,主要指的是麵條。說到麵條,它可以說是我國非常古老的食物之一了。早在距今約 4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喇家遺址中,就曾出土了一些麵條。不同於後世通常以小麥為原料碾制的麵粉,這“麵條”的主要成分卻是小米、黃米,而且還有油脂成分,是調過味的。

冬日吃碗熱湯餅很容易理解,夏至吃麵是怎麼來的呢?除了祭神、祭祖的風俗演變之外,最直接的原因是夏至開始收新麥子了。小麥傳入中國後,黃河流域的先人們最早依循著春種秋收的方式耕種,後來漸漸發現,小麥這種作物若在秋末耕種,夏至前後就可以收穫。漢代時期的中國人首先發現併成功培育了宿麥這一品種,也就是著名的冬小麥。冬小麥秋天耕種,到夏至收割,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夏秋之際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一冬的儲糧已經告罄,眼下新麥子又可以收割,就像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所寫:“二麥俱秋鬥百錢,田家喚作小豐年。餅爐飯甑無飢色,接到西風熟稻天。”

收完麥子,最直接的想法肯定是嚐嚐新,體驗一下收穫的幸福感了。清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寫道:“麥青作碾轉,麥仁作肉粥。”中原很多地區,至今仍會在夏至時節吃這種叫作“碾轉”的麵食。不過碾轉是什麼呢?

新麥子剛下來,來不及磨成面,就想嚐嚐鮮,怎麼辦?於是人們就把尚帶青色的麥穗煮熟,搓下綠色的新鮮麥粒,直接放在石磨上碾壓,還帶有水分的麥仁,在兩扇石磨的縫隙一過,就變成了一種不規則條狀的麵食——碾轉。碾轉帶著新麥子天然的清香,又有韌勁,又好吃。

永康麥餅

夏至夜,在永康、浦江等地農村,擀麵為麥餅,烤熟,卷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謂之“卷麥餅”。親鄰互相饋送,家人分而食之,稱“醉夏”。諺雲“夏至夏至,麥餅盡吃”,夏至到來,諸暨好多農村就有做夏至麥餅、吃夏至麥餅的習慣,如應店街、次塢。夏至麥餅用小麥粉做成,形如半月。“夏至麥餅”,顧名思義,就是夏至要吃的餅,諸暨的夏至麥餅有好幾種,總的來說,必不可少的就是松花粉,所以有些地方也叫“松花麥餅”。松花具有祛風、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諸暨人夏至喜歡吃松花餅,這樣到了真正的三伏天就不會被烈日高溫侵蝕到身體。由此,松花餅不止於美食,更是我們先人的大智慧。

吃粽子

在中國西北地區如陝西,夏至日食粽,並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用大秤稱人以驗肥瘦。農家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後食用或贈送親友。

蜂蜜涼粽子是西安、關中和陝南一帶特有的品種,它形似菱角,白瑩如玉,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再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

作為最早被確定下來的節氣之一,很長一段時間裡,冬至和夏至一直是一年中讓人無法忽視的時間節點,冬夏兩季的主要習俗幾乎都集中在冬至、夏至兩天。漢魏之後,帶有濃厚人文色彩的端午節緩慢起步,後來居上,竟將夏至的節日習俗逐步吸納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晉周處《風土記》中尚有“俗重五日,與夏至同”的說法,大約到南朝時期,與屈原傳說關係密切的端午節就已取代夏至,成為整個夏季最重要的節日。翻看漢魏之後的地方誌書、民俗典籍,能看到夏至依依不捨、漸漸隱去的身影。至清末民初,各地歲時節日記載中,冬至尚存,夏至幾不可尋。陝西民間的夏至節日,其習俗也與端午混為一體了。然而,從陰陽流轉、追求和諧平衡的自然時間節點,到弘揚民族精神的人文節日,對夏至來說,並不是結束,而是一次更有意義的昇華。

書名:尋味二十四節氣

作者:何宏

播讀:向笠 陳鈺

配樂:薛雨陽

書號:978-7-5032-6944-8

定價:56。00元

【來源:中國旅遊出版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