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劉備進川為何棄用諸葛亮,卻帶著龐統?這個鍋,諸葛亮誰來背???

p《三國演義》中有“伏龍鳳雛”之說,將諸葛亮和龐統視為可安天下的兩位神人,但是要論名氣,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諸葛亮自然要比態度高傲,形貌甚陋的龐統要高出許多。但是劉備進川時的安排卻令人大為不解:“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諸葛亮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因此就有人產生了疑惑:劉備進川為何棄用諸葛亮,卻帶著龐統?

我們來看蜀中之妙:路有錦江之險,地連劍閣之雄。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國富民豐,時有管絃之樂。所產之物,阜如山積。蜀中人物文有相如之賦,武有伏波之才;醫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隱。九流三教,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勝記。地形能守能攻,民生富足和美,人才濟濟一堂,拿下蜀中,百利而無一害,因此劉備心動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是面對劉璋的來使張松的勸說,劉備兩次說:“吾有何德,敢多望乎”張松問其原因,劉備直言:我和劉璋同宗,如果拿下蜀中,恐怕天下人都要唾罵。劉備一面糾結著道德感,一面又實在想奪取大業,因此在劉璋親自來信時,劉備的反應是“看畢大喜”。這就說明了,在道德感和事業心中,劉備明顯偏向事業心。但是劉備也需要一個臺階啊,他需要有人“強迫”他來做這不義之事。

在當陽之戰時,諸葛亮曾進言拿下荊州,出於不得不保持的道德感,劉備說“吾不忍也”,諸葛亮遂不再提。彷彿歷史重演,在這次取益州時,劉備也說:“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一樣的提問,龐統的回答和諸葛亮的大不相同,這是這段話促使劉備選擇帶上龐統而不是諸葛亮。龐統說: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用兵打仗不能固守一個道理;若拘泥於常理,寸步難行,因時而變才是最好的方法。

作戰本來就是兼弱攻昧、逆取順守。事定之後,給劉璋一些好處,並不負仁義。這番話既給了劉備足夠面子,又符合劉備的願望,劉備當然言聽計從,心花怒放。所以說,棄用諸葛亮是無稽之談。龐統更明白劉備的顧慮,更會粉飾劉備的“仁義之道”,剛好在此時,滿足了劉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