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崇禎帝為什麼不顧大臣的反對,要求皇太極死前留下一道遺詔給崇禎?

不管是出於真實意願還是虛與委蛇,皇太極都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和大明在兩國議和的問題上積極斡旋,皇太極整體表現得還算比較真誠。

其實這個時期的崇禎帝也有這個念頭,清兵在松錦戰役獲勝後顯示出來咄咄逼人的攻勢,讓明朝委實招架不住,想拆東牆補西牆卻發現已無牆可拆;而皇太極這邊也有難處,雖然明軍已經無力決戰遼東,但想一口吞下南方的巨無霸,滿清確實也力不從心。

基於這種情況,兩國於公元1642年坐下談判,儘管崇禎帝的“議和信”表現得不倫不類,皇太極還是熱情接待了明朝使臣馬紹愉。

經過艱難的討價還價,兩國初步定下協議(從一本書上看到的,僅供參考):明朝每年給清國一萬兩黃金,一百萬兩白銀,遼東歸屬滿清。

談判結果實際上是大明王朝承認了清國的合法地位。

馬紹愉回到京師,將這次談判會議的結果和整個談判過程,詳細地寫了一份工作報告交給他的頂頭上司,現任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看完信後,因為著急上朝議事,就將信放在桌子上,起身走了。書僮以為是普通的塘報,就將信件交給塘報官傳抄,而塘報發行的範圍是七品以上的官員。

這就意味著朝野內外幾乎全都知道了大明和滿清在談判,要命的是這次和談是秘密進行的,崇禎帝暫時不想也不能公開。

無論如何也找不出理由為陳新甲辯解,此等機密大事,怎會如此大意?

這就捅了馬蜂窩了!當大家得知朝廷不僅在和滿清談判,並且居然還在討價還價,尤其可恨的是這個談判結果,太有辱天朝威嚴了,天朝無法忍受!

全體官員激動了,尤其是言官們,平素無事還能攪起三尺浪,何況喪權辱國的大事就擺在眼前。言官們爭先恐後地上書彈劾陳新甲,內容千篇一律,多是譴責陳新甲辱沒國家,貪生怕死。言官們的行為鼓舞了朝臣,他們同仇敵愾,緊密團結在一起,將鬥爭的矛頭指向陳新甲,義憤填膺地要求崇禎帝必須嚴懲罪魁禍首,慷慨激昂地表示堂堂天朝怎麼可以屈尊和談?

崇禎帝也是氣得直咬牙,陳新甲,你誤我大事!協議還沒有簽署,會議還沒有正式的結果,和談一事倒是被鬧得人盡皆知。現在滿朝反對,輿論譁然,我可怎麼收場?

面對洶湧的指責浪潮,起初崇禎帝還想袒護陳新甲,可慢慢地,崇禎帝的思想也在輿論的沸騰中發生了變化。

他無法相信這是自己嗎?朕乃華夏君主怎能向蠻夷低頭?他不敢承擔責任,更不敢向朝臣表白,議和一事是經過他點頭首肯的,其實朕才是罪魁禍首!

獄中的陳新甲頑強地與噩運抗爭,怎麼說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難道皇帝真就忍心捨棄?他寫信給皇帝請求獲得寬恕卻得不到絲毫迴應。在大家都高唱愛國時,只有名聲不好的周延儒和陳演規勸崇禎帝,按照國法,大敵當前是不能殺兵部尚書的。

這些沒能說服崇禎帝,陳新甲依舊難逃一死。陳新甲不死不行,用他的死來平息輿論,這是崇禎帝當下最緊要的事。

陳新甲的業務能力很強,如果不是因為洩密,崇禎帝還是很器重他的。事後,給事中沈迅還在極力抨擊陳新甲,被崇禎帝罵了一句,你還不如他!

和談不了了之,議和罷兵的希望也就破滅了,可皇太極不知內情,以為崇禎帝是在表面糊弄他,暗地裡卻在積極備戰。就在當初密談時,皇太極惟恐大明沒有誠意,還專門給崇禎帝寫了一封回信,信的末尾表明一旦和談破裂,只有兵戎相見。

現在擺明大明無誠意,於是備受羞辱的皇太極發怒了,此後他連續不斷地帶兵越過長城,對京師地區進行報復性的掠奪,這讓大明更加不堪承受。

如果和談成功,說不定會改寫明朝的命運。崇禎帝比勞模還辛苦,知道勤勞是無用功,依舊殫精竭慮;大明江山千瘡百孔,他卻只能拿針線去縫補。他有血性,卻又矛盾,他清楚和談至少能緩和當時的僵局,卻不能原諒這種想法。

這是個亡國之君,但我很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