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諸葛亮為什麼要七擒孟獲?七擒孟獲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要談論諸葛亮一生之中,有哪些事蹟最膾炙人口廣為人知的話,七擒孟獲絕對是其中之一。七擒孟獲的故事發生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戰爭之中。平南中之戰,是諸葛亮對南蠻各族發起的戰爭,孟獲就是南方蠻族的一位首領。諸葛亮為求徹底平定南蠻,以攻心為上,對孟獲七擒七縱,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戲碼。

那麼,七擒孟獲背後的事情真相到底是什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平定南中?其實諸葛亮攻伐南中,並不是一時興起之舉,而不是不得不行的必然選擇,當時的蜀國想要穩固統治,就必須要想平定南中地區。

一、蜀國的基本治國政策,隆中對的戰略安排

蜀國從立國到治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根本國策就是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而把隆中對之中最核心的十六個字,就是“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北抗曹魏”。這十六個字中的“南撫夷越”一條,針對的就是南中地區的蠻族。

所以為了踐行蜀國根本國策的正確性,也是為了堅持諸葛亮自己的戰略安排,平定南中就成了不得不行之事。畢竟和平安撫行不通,南蠻還是叛亂了,那就只有像以雷霆手段先行鎮壓,然後在施展懷柔手段進行安撫。確實,諸葛亮並沒有南蠻人趕盡殺絕,次次都是點到為止,攻心為上,在南蠻人誠心歸降之後,也就沒有繼續以強硬手段打壓了。

二、蜀國新敗,急需一場勝利來換回士氣

當時的蜀國剛剛經歷了夷陵之敗,國內上下士氣渙散,萎靡不振。這個時候必須要有一場振奮人心的勝利,來幫助蜀國上下重振士氣。

但此時的蜀國,國力卻也因為夷陵之戰的慘敗,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衰敗期,所以挑選那個對手來完成這場十分關鍵的戰役就成了重中之重。畢竟,既然是為了振奮士氣,這場戰爭的難度就不能太大,不然完成得太艱難,一路走磕磕絆絆,說不定不僅不能提升士氣反而還會有反效果。而贏得太簡單呢,又會讓人意興闌珊,覺得不能代表什麼。所以,選擇哪方勢力為目標就顯得十分關鍵。

魏國肯定不行,難度太大,以蜀國的新敗之師和曹魏硬碰,簡直就是雞蛋砸石頭,自取滅亡。而東吳呢?就更不行,不僅是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在東吳擔任要職,更是因為在諸葛亮一開始堅持的治國方案之中,外結孫權就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現在本來就已經因為關羽和劉備的關係,鬧得兩國關係僵硬,十分難以修繕了,再去找東吳的黴頭,徹底和東吳決裂,這對積弱的蜀國來說,簡直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一旦和東吳的關係徹底破碎,曹魏隨時都可以優選解決當時弱小的蜀國。

所以當時叛亂的南蠻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南蠻實力不強,畢竟人口少,裝備落後,不可能強到哪裡去。但是依靠著他們對當地地形的瞭解,以及百姓的依附,卻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樣的敵人,正好符合諸葛亮心中的完美敵人的人設。

總結雙方的兵力,當時敵軍的兵力大約在1。2萬左右,諸葛亮出動的南征軍,總兵力是在2萬人左右。兵力其實已經算是不少了,但是當時蜀國的著名大將,都沒有參加這場不小的戰役,如魏延、趙雲、吳壹等,甚至就連諸葛亮一直帶在身邊的弟子馬謖,都沒有參加。可見這場聲勢浩大的南中之戰,難度確實算不上大,在諸葛亮心中估計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三、攘外必先安內,解決內部隱患,永遠是向外發展的先決條件

一個政權,或者是勢力集團,想要向外部發展,就必須要向解決自己的內部矛盾。否則一旦正當你在外部積極作戰的時候,內部突然爆發了矛盾,就會出現頭尾不顧的問題,極容易被敵人釜底抽薪,從內部針對己方。

而當時的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一直在休養生息,積蓄蜀國實力,以圖將來某一天帶領大軍出秦川,攜大漢天威收復中原。而他想要完成這個目標,首先就要穩固蜀國內部的局勢,解決一切可以解決的內部問題。之所以說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是因為有的問題諸葛亮解決不了——三方朝鬥。但是南蠻之亂的問題,卻屬於諸葛亮可以解決的範疇之內。

從古至今,有的所有當權者最討厭的,往往都不是外部本來的敵人,而是那些己方陣營的背叛者,而背叛者也往往比敵人更加狠毒。所以南中叛亂,是諸葛亮一定要首先解決問題,不然在將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南蠻人必然會從蜀國的心臟位置,發起一場諸葛亮難以兼顧的突襲,會給蜀國帶來極大的危害。

四、為北伐做準備,進一步增加蜀漢的實力,也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前出師》有云:“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充分地說明了一個南征的原因,那就是為了增強實力,在南中平定之後,才出現了兵甲已足的情況。

其實南中是一塊很大的土地,其中包括瞭如今的貴州、雲南、四川南部,以及東南亞國家的部分領土。可見其之大之廣,如果能夠收復這一塊龐大的土地,對本來土地就最為狹小的蜀國來說,無疑至關重要。而南中之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被其他人平定,只不過因為當地民眾複雜,少數民族眾多,所以才一直沒有被其他人平定收復,但是諸葛亮做到了。

諸葛亮在對待南中的問題上,並沒有以屠殺鎮壓為主,而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之所以這樣做馬上他需要南中地方的民心,這樣當地的百姓才能為他所用。

諸葛亮一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少,而南中既然說了少數民族眾多,那麼人口就不會少。得到了南中大量血液的注入,蜀國北伐的底氣才會更足,更何況少數民族的擅戰,在古代一直是公認的。

同時,南中如果不定,那麼長久時間之內,都會是蜀國大後方的一個重要危險,如果將來在諸葛亮全力北伐,大軍出秦川之後。南中人突然對成都發起突襲,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放任南中問題不管,將會導致如戰國時期的匈奴一樣,一直趁著七國混戰時,攻入城池,掠奪城鎮的錢糧人口。不會僅會帶來極大的資源損失,還會導致後方人心惶惶,從而使國家的矛盾加深而致使政權不定。之

而如果想著在北伐的時候分兵抵禦南中叛軍,就會導致蜀國北伐曹魏的軍隊數量銳減。蜀國實力本來就不如魏國,再分兵抵禦南中,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必敗無疑。畢竟分兵南中,就等於是大軍變成了一南一北兩路,如此一來根本無法配合。兩線作戰,往往是兵敗如山倒的預兆。

所以諸葛亮平定南中,都是為了北伐之戰做準備。南中平定以後,意味著蜀國不僅擁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而且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何樂而不為之呢?這將是北伐之戰的一巨大支援。

五、諸葛亮南中之戰的真相,為了維護蜀國統治,不得不做的選擇

夷陵戰敗後,公元223年夏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蜀國對轄下的少主民的威懾力急劇下降,南中四郡中,足足有三郡之地鬥背叛了蜀國。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yōng kǎi)聯合牂(zāng)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發動叛亂。

首先是益州郡雍闓在聽到劉備逝世的訊息後,就心生了叛意,他先是殺死建寧太守正昂,然後還依附於了東吳,正式宣佈和蜀漢決裂。之後越巂郡的酋長高定正式響應雍闓,不僅殺死了郡中將領焦璜,還自封為王,率領軍隊北上攻打新道縣。幸好被李嚴率領犍為的軍隊給打敗。牂柯的太守朱褒知道訊息後,也背叛了蜀國,殺掉從事常頎,一起開始反對蜀漢政權,史稱高定叛亂。

其實一開始諸葛亮也沒有對南中發起征伐。畢竟當時蜀漢正值新敗,兵力寡薄,損失十分巨大,實在沒有實力發起一場不算小的戰爭。而劉備去世劉禪剛剛上位,國內的局面也急需諸葛亮去整頓。因為,諸葛亮就算是想對叛軍做什麼也是有心無力。所以他一開始採取的措施,也就只是釋出一份不痛不癢的招撫書並不能發起什平叛的軍事行動,顯然,這沒什麼效果。

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這就是當時蜀國的處境,當務之急就是要分而化之,要優先解決一個。正所謂柿子要挑軟的捏,諸葛亮肯定首先選擇瞭解決南中的問題。

所以在國內局勢穩固之後,諸葛亮首先先暫時穩固住了其他幾個方面的敵人,他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先是擴充漢中被曹魏的守軍,之後又於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和孫權修好關係,並取得了成功,孫劉兩家重修舊好。

之後諸葛亮就開始積極的為這次南中之戰做準備,公元225年初,已經準備齊全,於是諸葛亮就在成都發起了這種南征。其實七擒孟獲只是南中之戰中的一個插曲,並不是主要經過。只是因為這是諸葛亮攻心策略中最具代表的事件,再加上《三國演義》繪聲繪色的描寫,所以就廣為人知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