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人對環保十分看重,西周時期的法令是怎麼對待的?真相是什麼?

前段時間上海計劃投放AI垃圾桶的事情火爆網路,將智慧環保話題上升為熱搜話題。其實不只我們現代人對環保十分看重,古代人對此也非常在意。

在西周時期,有部叫《伐崇令》的法令便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關於保護環境方面最早的明文法規。其中有段內容是:“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這句話並不難理解,主要就是說在西周時期,嚴重破壞房屋、水井、樹木、六畜者,都將會被判處死刑,可以說政府對當時的環境保護重視到了極點。

到了戰國時期,對破壞環境者的處罰力度也不小,如果發現有亂扔垃圾的人,便會直接判處其斷手這種嚴重懲罰。其中的秦國更頒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環境保護法《田律》,除了前代規定的春季不準亂砍亂伐外,還有多條環保規定,其中有兩條很新鮮,一是規定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謂“雍堤水”;二是規定不到夏季不準焚燒草木灰當肥料,對保護大氣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氣汙染,減少霧霾天氣。

唐朝《唐律疏議》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由,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牆,以出穢汙之物於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由,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兼併禁約,不由者與罪人同坐。”法令中除了對不環保者重罰的態度外,對相關的環保監督部門也有了一定的制裁舉措。

而到了宋朝,開封、杭州等大城市都有上百萬人口,每天從汴梁城郊趕進城內屠宰的生豬就有萬頭之多,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為此政府專門設定了一個叫街道司的機構來管理城市的環境衛生。街道司可以招募500個環衛工人,每名環衛工人給予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其職責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灑掃街道、整頓市容等。

其實不只古代法律方面有相關的環保政策,戰國時期的荀子還曾提出過環保治國的理念,《荀子》中有這麼一段話:“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大概意思便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這種環保要求稱為“聖王之制也”。

值得一說的是,在環境狀態還算不錯的古代都對環保如此重視,以古推今,已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現代人有沒有很慚愧?又怎麼好意思不環保呢?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