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朝滅亡時,為什麼沒有派兵出兵攻打夏國?只因為明朝的一個大缺陷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朱元璋任命湯和為徵西將軍,與廖永忠、楊璟等人率舟師溯江伐夏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夏國派重兵鎮守在瞿塘關,用鐵索橫斷關口,聽聞明軍逼近,又派戴壽、吳友仁等重臣帶兵增援,層層佈防。

“壽等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崖壁,引纜為飛橋,三平以木板,置炮石、木竿、鐵銃其上,傍橋兩岸復置炮以拒我師”(《明太祖實錄》)。

瞿塘天險歷來是夏國的防禦重點,當初明玉珍宣佈與陳友諒斷絕往來時,也曾派重兵扼守瞿塘關。

同年閏三月,楊璟率軍達到夔州大溪,兵分三路發起進攻:韋權率兵出赤甲山進逼夔州;指揮李某出白鹽山下,逼近夔府南岸,以攻打南城寨;自己帶兵出大溪口攻打瞿塘關。但是初戰失利,只得退回歸州,派去赤甲山、赤甲山的兵力同時撤回。

遠在京師的朱元璋,見湯和統兵徵蜀三個多月仍未傳來捷報,於是又派永嘉侯朱亮祖帶兵入川。

同年五月,湯和再次帶兵從歸州出發進攻瞿塘關,但是趕上江水暴漲,暫時駐紮在大溪口,等江水退了再發兵。

同年六月,朱元璋知道湯和駐兵大溪口後,擔心徘徊不前將貽誤戰機,正好這時傅友德攻下隆州的捷報傳來,於是敕諭湯和,令其馬上發兵。

“平蜀之機,正在今日,若俟水退然後進師,豈不失機誤事?”(《明太祖實錄》)。

接到詔令後,廖永忠立即領兵出發,湯和仍在猶豫。

恰在此時,江上漂來傅友德攻克階州、文州、隆州、綿州等地的木牌。

湯和於是帶兵從白鹽山出發,伐木開道,經由紙坊溪,直奔夔州。

廖永忠在湯和之前到達夔州,擊敗夏兵後,揮師進軍瞿塘關。

這裡山高陡峭、水面湍急,而且夏兵用鐵索、飛橋橫斷關口,明軍舟師無法通行。

廖永忠於是暗中派遣數百名壯士,抬著小船爬山度關,以奪取上游。山上草木茂盛,他們穿著青蓑衣作掩護,攜帶乾糧、水筒,魚貫而出,夏兵沒有察覺。

五更時,廖永忠率領精銳從下游出墨葉渡,兵分兩路,一路進攻陸寨,另一路進攻水寨。

攻水寨的將士全部以鐵裹頭,船上裝滿火器。黎明時,夏兵出動全部精銳抵擋,此時,廖永忠已攻破陸寨。

上游的將士也駕舟順流而下,喊聲震天,夏兵沒想到明軍竟然出現在上游,頓時驚慌失措,亂了陣腳。

下游的明軍舟師也飛舟猛進,火炮、火筒齊發,焚燬三座飛橋,燒斷橫貫江面的鐵索。

在明軍的前後夾擊下,夏兵大敗,廖永忠攻入夔州。

第二天,湯和也率軍抵達夔州。

第二天,湯和也率軍抵達夔州,然後與廖永忠兵分兩路攻取重慶。

六月十八,廖永忠率水軍抵達銅鑼峽,不久,明升派人向廖永忠表示願意投降,當時主帥湯和尚未到達,廖永忠沒有接受。

四天後,湯和率步兵、騎兵抵達重慶,正式接受明升投降。

同年七月,傅友德領兵攻佔成都。

一個月後,除了吳友仁還在抵抗外,夏國各地均被明軍佔領。

朱元璋聞訊後,派人前去督促湯和立刻發兵保寧。

“今全蜀已下,惟吳友仁尚據保寧,偷旦夕之命,乘機而取之,此破竹之勢,無不克者。將軍徘徊不進,何也?”(《明太祖實錄》)

湯和於是趕緊派周德興、傅友德帶兵進攻保寧。

同年九月,湯和率徵蜀大軍返回京師。

朱元璋賜予傅友德、廖永忠的賞賜十分豐厚,而且說此次出征傅友德功勞第一,廖永忠功勞第二。而主帥湯和獲得的獎賞則少很多。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當面數落他臨陣怯敵,猶豫不前。

“朕前者命爾統師伐蜀,爾乃駐兵歸州,逗留不進,非頴川侯越關度險,直入劍閣,致戴壽撤瞿塘之兵,還援漢州,德慶侯因得乘虛攻破瞿塘,則西蜀何由可下?後攻保寧又不勇往。”(《明太祖實錄》)

湯和連忙磕頭謝罪。

後來,湯和屢立戰功,終於在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被進封為信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