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漢語包括兩大部分古漢語是哪一地帶的方言?

語言學家們基本贊成,

“古漢語”包括兩大部分——

第一,先秦為代表的“書面語”,即“文言”。秦漢以後的人一直在模仿,以致流傳至今。第二,唐宋以後興起的“古白話文”。所說的古典四大名著,都是以這種“古漢語”寫成的,人們耳熟能詳。

籠統地說涵蓋數千年的“古漢語”是哪一地帶的方言,顯然不成立。

“古漢語”研究考慮方言因素,但又不以其為重點

古代肯定有方言。《孟子·滕文公下》曰:“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孟子就

說到了“齊國話”和“楚國話”。

西漢楊雄寫了《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裡面講到了楚、齊、魯、宋、秦、晉、趙、魏、韓、燕、衛、陳、鄭、荊、吳等十數國與地的方言,以解釋同一個詞的不同方言說法。但是,王力先生曾把《詩經》的“十五國風”分別研究過,沒有發現文字記載上的方言痕跡。他又把《楚辭》和《詩經》加以對比,試圖找出華北方音與荊楚方音的異同,結果發現,儘管《楚辭》用韻有自己特點,但很難斷定那是方言特點還是時代特點。

王力先生著有《南北朝詩人用韻考》,他曾注意不同詩人的籍貫,以便看其語言是否受此影響,終於難有所獲。王力先生總結說,研究“古漢語”,探尋“古音”,很少涉及古代“方音”。就是說,自古以來的古音韻學研究者們,只追索“古漢語”文字的 “音”和“韻”之“一般性規律”。再次,孔子所說的“雅言”之準確含義。

說到“古漢語”,人們常常會舉出“雅言”為例,證明古代存在“標準話”或“普通話”。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魏徵撰《九成宮醴泉銘》稱頌唐太宗功績曰:“始以武功一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云云。這是說,東面南面的邊遠之族,經過“輾轉翻譯”來覲見李世民。“轉轉翻譯”之後的,就是“官話”。

現代漢語中,包括一個很重要的“官話系”,其中有“北方官話”“下江官話”“西南官話”等。

古人所云“雅言”,是否即“官話”?

二者之間,肯定有聯絡。《荀子·王制》曰:“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就此,古代音韻學家稱之為“雅音”,即“規範的正音”。

明代方以智著有《通雅音義雜論》,其曰:“雅音宜習,正韻為經。”那麼,《論語。述而》雲:“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是不是唯指“雅音”別無他意?

有後人認為是的,於是把《論語》這段話解為——孔子在誦詩、讀書和行周禮的時候,不說魯國方言,而講西周的官話。這就未必全面。

漢賈誼《新書·道術》雲:“辭令就得謂之雅,反雅為陋。”“雅”,指“辭令”高尚、文明。劉熙《釋名·釋典藝》:“《爾雅》:爾,暱,近也。雅,義也;義,正也。”“雅”,也是講“義正辭嚴”。

《詩》中,有《小雅》、《大雅》共105篇。這一定和“官話”或者方言無關。其詩,多為貴族所作,且多為宮廷樂歌。所稱“雅”,是指內容“義正”、音樂“高尚”。所以,《論語。陽貨》載孔子“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禮記·樂記》:“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漢書·董仲舒傳》記其對策:“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

由此看,“子所雅言”之含義,解為如下更準確——孔子所講的“義正”“高尚”的語言,都是依據詩、書和執周禮中使用的“句式和詞彙”。

“雅言”,可能包含語音因素,但更主要的,強調的是規範化的“義正”“高尚”的“標準語”。

儘管有不同意見,但絕大多數語言學家和文字學家贊同,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語言,後有文字。

然而,文字一旦產生,又具有其“獨立性”的特點,比如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具有“形音義”三者結合,以表意為主的特點。

這個特點決定了漢字所表達的漢語的廣泛涵蓋性——不論說哪種方言的人,都能聽懂,也都能用之表達。這種涵蓋性,大大超出了哪一種或哪幾種方言的範疇。